同志家庭如何迎接哺育生活? 泌乳顧問提供實際支持與溫暖陪伴

文╱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鍾秀靈
迎接新生命,是每個家庭最幸福卻也最具挑戰的旅程。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近年來,同志伴侶組成的家庭逐漸增加,但在育兒與哺乳支持方面,仍有很多未被充分理解或滿足的需求。
同志家庭的三種型式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同志家庭」的基本樣貌。同志家庭泛指由 LGBTQIA 組成的家庭,大致可分為三種形式:
1.重組家庭:子女來自於家長的前段異性婚姻。
2.人工生殖家庭:子女透過人工生殖技術誕生。
3.無血緣收養家庭:子女經由合法收養方式加入家庭。
目前在台灣,大多數產前教育資源仍然是以異性戀家庭或媽媽為主要對象,例如「媽媽教室」等活動,必須持有孕婦手冊才能參加,這使得同志爸爸家庭在迎接寶寶之前,難以獲得充分的知識與準備。
泌乳顧問的角色延伸
身為泌乳顧問,我們陪伴家長們從孕期產前諮詢開始,支持媽媽解決乳房問題、協助親餵或擠奶,並分享育兒經驗與指導,直至寶寶離乳退奶。但我們的角色不僅侷限於母乳哺育支持,更應跳脫框架,成為不同家庭形式的育兒顧問,提供實際、個別化的建議,協助家長照顧寶寶、建立親職關係。
支持同志家庭的第一步是建立專業認知與尊重:
1.尊重多樣性:不因個人宗教信仰或對同志家庭的偏見,露出質疑、不耐煩或輕視的態度。
2.確認稱呼:撇除直接叫「爸爸、媽媽」的習慣性稱呼,先詢問家長如何希望被稱呼,如「阿爸、Daddy、母母、媽咪」等。
3.避免冒犯:不因個人好奇心提問不禮貌的問題,如代理孕母費用、子女基因來源等,保持專業且尊重隱私。所有提問的問題必須是「基於諮詢當下有評估需求」而詢問的。
4.保護隱私:未經家長同意,不得任意拍攝或分享其影像。
實務支持與個別化建議
每個同志家庭都有不同的需求,我們需要靈活調整建議,以提供符合家長實際情況的協助。以下是我在實務支持的內容:
1.同志媽媽家庭
孕期與寶寶出生後的家庭分工?哺餵母乳的好處?如何準備哺餵母乳?兩位媽媽是否有都想親餵或擠奶哺餵計畫、該如何進行?說明與討論產後生母身心的種種變化,伴侶該如何支持。
2.同志爸爸家庭或收養家庭
因為沒有經歷懷孕歷程,他們如何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這時,肌膚接觸(skin-to-skin)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一環。建議爸爸們在寶寶出生後,爭取在醫院中進行肌膚接觸,並提前與代理孕母及生產醫院討論是否可行,讓寶寶在第一時間感受到爸爸們的體溫與心跳。
3.提前參與支持性資源
為了讓家長們能更順利地進入親職角色,提供他們居住地的家長支持團體,邀請並陪伴他們在寶寶出生前參與。這不僅能認識當地的育兒友善資源,也能讓他們提前感受育兒氛圍,接觸更多真實的寶寶,和其他家長交流育兒心法,減少未知感和焦慮。
4.從國外搭飛機回台
若是在國外迎接寶寶,協助規劃機上可能遇到的挑戰,例如餵奶、換尿布及安撫寶寶的方式,提供合適的實務建議。
協助同志家庭放心迎接親職與哺育生活
同志家庭與其他家庭一樣,都是社會中的自然一環,我們以平等對待與尊重的態度,支持著每個家庭。以泌乳顧問的專業角色,我們可以成為家長們的後盾,為他們提供實際的支持與溫暖的陪伴,在迎接親職與哺育生活的旅途中能放心,並感受到理解與信任。
泌乳顧問的工作不只是在支持母乳哺餵,我們更是陪伴各種家庭樣貌的新手爸媽,幫助他們一起迎接新生命,都能在育兒的旅程中找到支持與力量。
【完整內容請見2025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