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不追求真相而是選票!免費福利越多、代價越高:通膨讓窮人付出最多

政治上,政府「免費」提供各項全民福利這種成本高昂的提案,對有些選民來說可能非常有吸引力,因為有人認為—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是真是假—政府增加的成本是由向「百萬、億萬富翁」徵收更多稅收來支應的。
從社會正義的角度來看,有些選民或許會認為這是合宜的結果,但合宜性無法排除可行性的問題。
政治追求的不是真相,而是選票。
對政治人物而言,只要大部分選民相信這些辭令,他們就成功了。
但是,從公眾角度來看,既然「百萬、億萬富翁」不一定會乖乖配合,政府免費大放送的福利政策成本會由「百萬、億萬富翁」所繳的稅來吸收的這個說法,就是一個非常需要實證檢驗的立論。
那些以為自己從政府拿到的「免費」福利是由別人買單的人可能會發現,由於通貨膨脹,最後為這些福利買單的人是他們自己。
通膨「稅」
正如紙上的稅率不見得課徵得到,有的事物雖然不是稅,卻具有與稅收相同的效果。通貨膨脹就是其中之一。
當稅收不敷各個群體的「免費」福利開銷時,政府可以增發債券,額外募集資金來彌補赤字。
在市場上賣掉的債券,發債的成本加上利息會轉嫁給未來的納稅人。
但是,如果債券銷售情況不理想,聯邦準備系統就會出面購入—聯準系統是合法有權創造貨幣的聯邦政府機構。然後,當這些額外的貨幣進入市場流通,結果就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造成價格上漲,最終結果就是每個人的金錢(無論所得如何)都會失去部分價值。
這就像是對每個人課稅,從最窮的人到最富有的人無一倖免,每個人和「百萬、億萬富翁」都要為自己的金錢繳納相同的稅率。
但是,對貨幣徵稅與對有形資產徵稅不同,比方說廠房或不動產,它們的市場價值在通貨膨脹期間反而會增加。
由於窮人不太可能擁有廠房、不動產等其他在通膨期間會增值的有形資產,他們的資產中,現金的占比通常較高,因此資產承受的通膨「稅」率也較高。
簡單來說,通膨「稅」比較像是累退稅,在以較高的價格購買雜貨、汽油或其他消費品時繳納。
只要社會福利的接受者沒有看到政府提供「免費」物品與他們最後承擔的高物價之間這層關係,從政府獲得「免費」福利的假象就可以繼續維持下去。
這種情況的最大受益者可能是政客—他們向選民提供「免費」福利(「是權利,不是特權」)來吸引選民,而選民最後承受通膨下的物價上漲,繞了一圈為福利付出代價。
為了掩蓋自己的行徑,政治人物會用「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這種晦澀的行話稱呼這個重要機制(也就是聯準會創造貨幣購買政府債券),而不是用大白話說政府為了購買「免費」放送的東西,印更多鈔票給自己用。
有時候政府會採用聽起來更具技術性的術語「QE2」指稱第二輪貨幣創造,聽起來比簡單明白的「印更多鈔票給政客花」更讓人拜服。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不平等的錯覺》,作者:湯瑪斯・索威爾)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