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感心教練/運用系統思維 實現有效管理
面對新的工作場域,特別是跨國與文化的合作,必然經歷一段磨合期。這不僅僅涉及人與人之間合作默契的培養,還包含根據實際工作需求,須調整或制定相應的作業流程,有時還得為了防範人為疏忽可能引發的問題,導入防呆機制,這些都希望藉由系統實現有效管理,減少人為錯誤。
近日,一項跨國合作專案應客戶要求,以資訊系統管控生產數據、降低對人工的倚賴,避免檢查作業上的疏失。然而,被指派負責此專案的經理對此任務感到抗拒,理由是缺乏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資訊科技)背景,且專案涉及客戶需求、公司的工程、品保與IT團隊,以及海外代工廠等多方串接,擔心無法勝任。
我告訴專案經理,要從系統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並非一定需要具備單一或某些專業才能負責,擁有「系統思維」才是重點。
系統是由若干部分的相互關係,彼此作用所形成具有某些功能的整體。建置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某項問題,主要組成要素包含了輸入、過程、輸出、回饋與控制。
首先,確立系統目標,即如何滿足客戶需求。接著,充分理解客戶的要求(輸入),並透過溝通協調所需資源,各司其職,制定滿足需求的作業流程,利用資訊系統串接與處理(過程)。再驗證運作後的結果(輸出)是否與目標一致,並持續監控作業是否有變異發生。最後,透過適時回饋與即時調適(控制),確保系統整體的穩定與可靠性。
然而多數公司的管理模式是採用以人為主的功能型組織,長期以來藉由專業分工來達成組織目標,管理者的思維模式逐漸趨於如拼圖般的碎片化,見樹不見林,容易形成部門之間壁壘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缺乏全局的系統觀。
組織會為了加速既有的流程運作而畫地自限,因為充分掌握自己擁有的資源,運用起來最為便捷,但也因此造成產生新流程的困難,更不用說還要跨越不同公司。專案經理的角色就顯得非常重要,要先讓團隊擁有共同價值觀,才能有效界定資源要如何安排與運用,進而創造價值。
為了能讓各功能型組織發揮各自專業,並為一致性的目標作出貢獻,專案經理不盡然得要擁有每一項功能所具備的專業,但要充分了解各功能型組織的職掌、利害關係以及作業流程,也需要確認最終拼圖所完成後的成果,是否符合最初設定的目標。
猶如指揮官的專案經理,須持續學習多元職能,要習慣從系統角度審視問題,具備跨組織的溝通與協調能力,整合資源以建構並連結流程間的交互作用,合群力、取群智,推動各方發揮專業並協同合作,以逐步培養全局視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