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族、大戶與ETF投資人 股利省稅撇步一次彙整

2024年台股指數勁揚逾5100點、創歷年最大漲點,吸引民眾積極入市。隨5月報稅季將至,1300多萬戶投資人不論是存股小資族、股市大戶或ETF持有者,如何運用股利所得「合併計稅」、「分開計稅」二選一機制聰明省稅,申報攻略一次看。
所謂合併計稅,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楊建華說明,是將股利加上其他綜合所得合併計算稅額,並按「股利所得金額乘以8.5%」計算可抵減稅額,每一申報戶抵減稅額上限是新台幣8萬元。
若採取分開計稅,楊建華表示,股利以28%分開計算應納稅額,再與其他綜合所得計算的應納稅額,合併報繳。
股利收入合併或分開報稅?可依據適用所得稅率判斷
楊建華說明,當投資人評估應如何計算股利所得稅額時,可以依循一個簡單原則來判斷最有利的方式,如果申報戶適用的所得稅率級距是介於5%至30%之間,採合併計稅較省荷包;所得稅率級距已達40%,則要採取分開計稅才會有利。
以案例說明,單身上班族A先生,薪資所得80萬元、股利所得10萬元。
楊建華說明,選擇合併計稅,A先生綜合所得淨額計算方式為90萬元減掉免稅額9.7萬元、標準扣除額13.1萬元、薪資扣除額21.8萬元。綜合所得淨額為45.4萬元,適用綜所稅率級距為5%,抵稅前應繳納約2.27萬元;不過,10萬元股利所得可抵減8.5%、即8500元;最終,A先生須繳納約1.42萬元。
如果A先生沒有投資,薪資所得80萬元扣除免稅額9.7萬元、標準扣除額13.1萬元、薪資扣除額21.8萬元,綜合所得淨額為35.4萬元,適用綜所稅率也是5%,應繳納1.77萬元。
由此可見,A先生投資有道,多了一筆股利收入,要繳的稅反而少3500元。
此外,楊建華指出,採取合併計稅,若以每戶抵減限額8萬元除以抵減率往回推算,全年股利所得在94萬元以下者,可全額抵減;若股利可抵減稅額大於應納稅額,還可退稅,有機會退稅者一定是適用綜所稅率5%的申報戶。
針對高所得者,楊建華舉例,單身大戶B小姐薪資所得650萬元、股利所得300萬元。無論B小姐選股利合併或分開計稅,適用的綜所稅率都已達到最高級距40%,但若選擇分開計稅,等同將股利所得獨立於其他綜合所得,300萬元股利所得可適用28%計稅,相對有利。
楊建華也提到,由於目前台灣停徵證所稅,適用高稅率的投資者可思考是否不參加除權息,也就是在除息前賣出持股賺價差,將股利所得轉換為免稅的證券交易所得。
ETF收益來源大不同 獲取成分股發放配息須承擔稅負
ETF熱潮持續延燒,但投資人除關注報酬率外,也不可忽略配息課稅的眉角。楊建華指出,如果民眾是投資國內ETF,可檢視配息的來源是「ETF成分股所發放的配息」、「ETF在交易成分股時,所轉取的價差」、「收益平準金」中的哪一種,再來決定如何申報。
他說明,配息來源若是「ETF成分股所發放的配息」,屬於「股利或盈餘所得」,投資人需要繳納所得稅和健保補充保費。
楊建華進一步解釋,若單次股利給付達2萬元(含)以上,還需要扣繳二代健保2.11%補充保費,換言之,只要單次取得股利不超過2萬元,就免扣繳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所以月配息ETF可有效降低每次取得的股利,具較大節稅優勢。
如果ETF配息來源是「ETF交易成分股時,所轉取的價差」,楊建華指出,這屬於證券交易所得,免課所得稅及健保補充保費。
楊建華表示,若來源為「收益平準金」,即是拿投資者投入本金的一部分來配息,因此不計入所得,亦免課所得稅及健保補充保費。
至於要如何判斷ETF配息來源,楊建華指出,投資人收到的「收益分配通知書」上,就會註明配息組成,另外,也可前往個別ETF的發行公司查詢。
楊建華也提到,去年美國公債ETF或是美國公司債ETF相當熱門,這類ETF投資標的為海外公債或公司債,債券配息屬「海外所得」,適用個人最低稅負制,在750萬元內均可免稅;同時,因其配息來源屬於海外所得,不論單次領息金額的高低,全都免繳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