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法救治疾病拼湊一個圓滿」 醫師憶安寧病房 :曾猶豫清醒時拔管

日前醫師陳志金在臉書透露,17年前還是加護病房菜鳥醫師的他,面對一位漸凍人陷入呼吸衰竭,藉由紙板表達拔管意願,讓當時的陳志金陷入醫療倫理與人性選擇的掙扎,恰逢醫院剛成立安寧病房,於是該名病人成為第一位入住者,在臨床心理師、宗教師與志工陪伴下完成人生的「畢業典禮」。陳志金說,「對於無法救治的疾病,要讓病人和家屬『拼湊一個圓滿』」。
陳志金在個人臉書專頁「Icu醫生陳志金」發文表示,在17年前他遇到一位病人罹患漸凍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會出現神經肌肉萎縮、四肢癱瘓、沒辦法說話、也無法吞嚥的情形,當時病人已處於呼吸衰竭的處境,並仰賴插管呼吸器維生。
陳志金指出,該名病人閉著眼睛時看起來像植物人,但張開眼睛時是意識清醒且感覺正常的人,能感受各式痛苦與不適。陳志金有次對該名病人的兒子說,建議父親氣切,讓口中的管子拔掉,會比較舒服,對方回應,「這個不是爸爸想要的,他希望醫師能夠幫他拔掉管子,讓他好好的走」。
陳志金補充,當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已經實施幾年,但安寧觀念尚不普遍,他身為一位加護病房菜鳥主治醫師,不確定能不能進行拔管,因為即使他很肯定「拔管」是病人本身的意願,卻難以對清醒的人撇除維生。
陳志金也回憶,每次加護病房會客,該名漸凍症病人的兒子,都會熟練地替父親擦拭、按摩,其中最讓陳志金印象深刻的,是該名兒子與漸凍症父親的溝通方式,在電腦輔助系統還未發明的年代,他日日拿寫滿字的4大張紙板探病,陳志金敘述,「只見他熟練的手指頭,在紙板上移動,然後注視著爸爸的眼睛,給他一個確認的眼神,他的手指頭就停在那個字上,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拼湊爸爸的想法」。
陳志金非常清楚拔管是病人的意願,但礙於當時團隊幫清醒的人撇除維生,以及後續瀕死的照顧處理,都沒經驗,不過恰好醫院剛成立安寧病房,該名漸凍症患者便成為安寧病房的第一位病人。
陳志金透露,安寧病房有臨床心理師、宗教師、志工……,他們替病人辦了一場「畢業典禮」,當時安寧病房的年邁創辦人還在床邊替病人演奏小提琴。陳志金在文末吐露心聲,「對於能夠救治的疾病,我們要為病人和家屬『拚一個沒有遺憾』;對於無法救治的疾病,我們也要讓病人和家屬『拼湊一個圓滿』」。
有網友認可安寧醫療的重要性,「看到親友臨終前數日,無意識(或可能有,但身體無法動彈)躺在醫院病床上,被約束或是被抽痰的情況,就會很心痛,安寧醫療真的是很必要且必須存在的醫療處置」、「如果生活已經無法自理,對一個長期臥床的病人是沒有尊嚴的,病人選擇離開,對被照顧者,還是照顧者都是好的」。
也有人表達感動,「人生最後一哩路,只希望能盡力做到『往生者無掛礙,在世者無遺憾』」、「尊重病人自主的想法,是對他最後的溫柔」、「這樣也是很溫暖的方式,讓病人可以在最後一刻,感受到你們對他的關懷」、「但求尊嚴往生」、「真的很感人」。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