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公務車淪「特權車隊」?議員再爆監委爭議 林郁容「機場接送親友」畫面曝

走路成小確幸?陳世凱:行人地獄僅是形容詞 見仁見智

交通部今在桃園監理站舉辦520周年記者會。記者胡瑞玲/攝影
交通部今在桃園監理站舉辦520周年記者會。記者胡瑞玲/攝影

交通部原訂5月20日於綠島舉辦總統就職一周年周年記者會,但因發生三峽車禍事故延期,今於桃園監理站舉辦周年記者會。針對行人地獄部分,交通部長陳世凱表示,行人地獄是形容詞,見仁見智,台灣交通環境還有很多需要改善,會努力落實道安三支箭政策。不過,這兩年明顯感受到車子停等行人比率愈來愈高,今年1至2月行人死亡數據創史上新低,但改進步伐仍要持續。

行人地獄一直是台灣撕不掉的標籤,交通部今舉辦周年記者會,在開場播放的影片中,陳世凱表示,現在行人可以好好走路,而影片中被訪問的民眾也說這是個「小確幸」。陳世凱表示,「行人地獄」這是某個外國報導所使用的形容詞,是否是行人地獄見仁見智,但台灣交通事故確實比其他國家高,死傷人數也比其他國家多,但每個國家交通環境狀況不同。

陳世凱指出,其他國家不像台灣,看不到這麼多機車與汽車。台灣交通環境有很多層面要努力,專家也都提供很多建議,從教育、監理、執法等,但必須說,這幾年政府真得很努力,投入4年400億來改善包含行人走路的步道等,道安三支箭政策都努力在做,也希望車輛有更明亮的視野,也就是汽車隔熱紙的規範,6月指引就會上路。

對於「好好走路是小確幸」一說,陳世凱說,這一、二年明顯感受到駕駛願意停讓的比率愈來愈高;他強調,停讓不是文化,而是法規的限制,本來就必須要停讓。行人安全的改善持續推進,數據上也可以看到,今年行人1至2月死亡數字創新低,目前台灣的交通環境大家還不滿意,改進的步伐還是會繼續邁進。

針對無照駕駛及換照年齡,陳世凱表示,目前無照駕駛累犯人數占比高達70%,顯見現行罰則社會大眾根本不怕,因此宣布修法,未來無照駕駛罰鍰金額比照酒駕將提高,且罰則累計沒有上限,會扣車扣牌,就算再有錢,被抓也會有壓力,而扣車扣牌對一般駕駛人也應會達到嚇阻的作用。

換照部分,陳世凱指出,以周邊國家來說,韓國、新加坡規範65歲、日本70歲需換照,這些國家都是我國參考的對象,台灣目前設定75歲換照,台灣過去是參考日本規範,未來也會以日本的方式作為參考、學習對象。

對於長者來說,70歲還要學習是不容易的事情,未來是否下修換照年齡,或是考照後每10年都要回訓,陳世凱說,換照年齡是否下修還在採納各方意見,很多長者認為自己身強體壯,不需要回訓,但希望協助更多人強化駕駛能力,至於是否還要擴及其他範圍,未來都會滾動檢討。

對於行人地獄,交通部長陳世凱(中)表示,僅是形容詞,見仁見智,但近年確實明顯感受到停讓比例愈來愈高。記者胡瑞玲/攝影
對於行人地獄,交通部長陳世凱(中)表示,僅是形容詞,見仁見智,但近年確實明顯感受到停讓比例愈來愈高。記者胡瑞玲/攝影

陳世凱 行人地獄 交通部長

延伸閱讀

520交通成果發表 交長陳世凱:加速離島建設、落實均衡台灣

事故頻傳!交通部宣布:無照駕駛修法比照酒駕懲處重罰

三峽車禍釀3死..交通部高齡換照下修 游淑慧:別當江湖郎中

毒理專家批下修換照年齡「懲罰高齡駕駛」 交通部長留言回擊

相關新聞

超導物理學家朱經武清水故居遭拆 文化局長痛心:要求國防部修復

國際知名的超導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中研院院士朱經武,童年居住在清水眷村。台中市議員沈佑蓮今表示,朱經武在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

走路成小確幸?陳世凱:行人地獄僅是形容詞 見仁見智

交通部原訂5月20日於綠島舉辦總統就職一周年周年記者會,但因發生三峽車禍事故延期,今於桃園監理站舉辦周年記者會。針對行人...

日旅達人曝7月飛東京機票不到8千台幣 網友熱議原因恐是這個

日本旅遊在疫後大爆發,遊客人數持續成長,也是台灣旅客心頭好,平常去的人就多,賞櫻、賞楓季節及暑假出遊人數更是爆量。但今年...

70歲阿嬤早餐這樣吃狂甩掉肪肝 醫大推:半年瘦7公斤

不少人早餐都吃三明治或麵包,不過這樣的選擇其實暗藏健康風險。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這類早餐屬於高油、高糖的精緻澱粉,容易導致脂肪肝與體重增加。相對地,若選對食材,早餐不只能吃得飽,還能幫助減重、改善健康。

健保賜死慢病照護?台美研究揭健康密碼:8個生活習慣讓人多活24年

健保資源吃緊,慢性病照護成隱形受害者,預防醫學成翻轉困境的其中途徑。美國2023年研究指出,養成八項健康生活習慣,壽命最多可延長24年;台灣2024年研究也發現,實踐五項健康行為,平均延壽約7年。兩份

30歲前走訪64國!她點名「這5國不想再去」…台灣人最愛的日本上榜了

Allie Hubers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她30歲前去過64個國家,但並不是每個地方她都滿意,於是她分享5個不打算再去的國家。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