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轎車疑故障卡平交道 台鐵後壁至新營站部分列車受影響

得知彭振聲喪妻震驚不已 柯文哲深感抱歉:因為我 讓大家受苦了

北市松山死亡車禍!民間救護車鳴笛過紅燈 路口撞死機車騎士

7月5日地震預言倒數 台、日學者曝日本大震關鍵真相「不會毀天滅地」

台灣、日本地震領域專家學者透過「地震.預言.啟示錄」跨國直播對談,解析7月5日將發生日本大地震預言。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台灣、日本地震領域專家學者透過「地震.預言.啟示錄」跨國直播對談,解析7月5日將發生日本大地震預言。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日本漫畫家透過作品預言,日本今年7月5日將發生大地震,引發民眾擔憂。台、日地震領域專家學者為此在南投竹山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跨國直播對談,強調可依周期推估大地震發生,但不會有預言中的大災難,平時仍應做好防災準備。

日本漫畫家竜樹諒漫畫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曾預言日本311大地震,但也指出今年7月5日,南海海槽將發生大地震,海底大爆炸引發海嘯災難,毀滅日本三分之一國土,台灣將隆起與香港、菲律賓連在一起,引發熱議,民眾擔憂。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近日邀集台灣及在日本地震領域的學者專家,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進行「地震.預言.啟示錄」跨國直播對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梁文宗博士直言,預言海底大爆炸後,台灣與香港連在一起等狀況是無稽之談。

梁文宗表示,1815年印尼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博拉火山爆發,死傷多達6、7萬人,但也未發生陸地板塊大挪移;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斷層破裂達600公里,最大滑移量也僅約60公尺,因此不會有預言中那種毀天滅地的大災難。

日本JAMSTEC(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熊衎昕博士則說,日本南海海槽每隔100至150年會有一次大地震,最近一次是1944年的昭和東南海地震,可確定大地震一定會再來,雖無法預測幾分幾秒,但已可預測機率與大小,包括所引發的海嘯。

中央大學地科院教授吳祚任也說,台灣已建立多道海嘯預警系統,假設日本南海海槽地震發生,已能預測約2.5小時影響台灣東岸、3小時會到台北、5小時至西海岸,海嘯高度約1公尺,因此宜蘭地區稍微注意一下就好,民眾不用太擔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館長徐典裕則表示,目前科學尚無法精準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與地點,但透過專家針對南海海槽活動、地震預測爭議與科技應變能力等面向,深入解析預言迷思,進而引導公眾擺脫預言焦慮,聚焦實際可行的防災行動。

日本 地震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延伸閱讀

7月5日地震預言+攻台示警再起!AIT發文曝避難包清單 網喊:馬上整理

日本地震預言倒數!命理師警告「7月5日不是好日」連3天恐災厄 

日本千島海溝強震恐引發海嘯 氣象署點名1縣市須特別注意

日本鹿兒島震不停 郭鎧紋:2條「高速公路」恐引海嘯波到台灣

相關新聞

國1五股交流道增設改善工程 北出匝道有望10月上旬通車

國1五股交流道與台64線及台65線串聯,為大台北地區主要路網,為改善進出交流道車輛交織問題,進行增設匝道改善工程,屆時五...

世壯運掀高齡運動風潮 銀髮族補對蛋白質更容易長肌肉

2025年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甫落幕,來自全球超過100國、逾萬名超過30歲選手齊聚競技,場上不乏70、80歲甚至90歲長...

怕變胖就不吃澱粉?減重醫釋疑:這時間吃「長肌肉不長肥肉」

現代人注重健康,常會以減少碳水的方式減重,然而同樣吃一個麵包,有人會變胖,有的人卻能達到增肌減重的目的,這是為什麼?減重醫師蕭捷健透露,其實澱粉不是敵人,把握3個食用原則能讓它成為身體最強大的燃料,長

解宿醉神器「電解質粉」真有效?醫生解密成分:不必要的太多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在日常飲食中都會額外加入保健食品,許多廠商嗅到商機,跟風推出許多價格不斐的保健食品,但效用如何還是看個人體質與生活應用,無法概括而論。

林聰明沙鍋魚頭進駐台北101明天開賣 8款主題套餐搶先開箱

榮登Netflix「世界小吃」推介,發跡嘉義三代傳承的林聰明沙鍋魚頭,2022年首度跨區展店,從台南三井MitsuiOu...

醫師親揭「長壽秘訣」:多補充1物、維持天然飲食

全球長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被稱作「藍區」,包含沖繩(日本)、薩丁尼亞(義大利)
、伊卡利亞(希臘)、洛馬琳達(美國加州)及尼科亞(哥斯大黎加)。醫師王思恒表示,當地居民多以天然飲食為主,建議民眾食用富含豐富多酚的水果,促進腦部健康。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