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道路為何成了「行人殺手」?成大助理教授投書外媒 劍指根本原因

台灣行人過馬路總是提心吊膽,走在馬路上彷彿像「在玩命」。針對這個長年沒解的問題,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Tsu-Jui Cheng)今(30)日在新加坡媒體《CNA》投書直言,政府雖然對每起事故都有回應,但多半只是短期應變,缺乏真正從制度面、設計面著手的改革,讓台灣的道路對行人而言依然危機四伏,此番言論引起PTT關注。
PTT鄉民列出投書6大要點
1. 一周內三起重大事故,政府天天發新規,但只是在滅火2. 台灣不只駕駛有問題,根本是「馬路對人有敵意」
3. 46% 的大馬路根本沒人行道,有的還被違停佔滿
4. 台灣沒跟上世界「安全系統」的改革潮流
5. 公部門權責分離,沒人為失敗設計負責
6 短期數據掩蓋系統失敗:命少死了,環境卻沒變
投書文章以2025年5月接連三起行人死亡事故為開場,批評官方在媒體與輿論壓力下,僅針對個案提出快速修補措施,例如下修高齡駕照換照年齡、擬串聯癲癇通報系統與提高無照駕駛罰則等,卻始終未處理真正造成事故的核心問題「道路設計與治理結構失衡」。
鄭祖睿指出,台灣行人安全長年受忽視,CNN早於2022年即以「行人地獄」形容。他舉例說明,許多致命車禍雖由駕駛肇因引發,但同樣與交叉路口設計不良有關,凸顯制度性問題並非個體責任可解。
他指出,台灣目前的道路設計規範早已落後時代,駕照考試缺乏真實場景模擬,行人空間長期不足,交通法規執行也缺乏一致性。根據2023年統計,台灣12米以上寬度的道路中,有46%未設人行道,即使有,也常遭違停、攤商或住戶佔用。所謂「綠色人行空間」僅為在地面噴漆標示,無任何實體防護,也未賦予行人優先通行權。
鄭祖睿批評,這種環境迫使行人自行應對風險,久而久之形成一套「在地默契」與混亂交通文化,反而助長侵略性駕駛行為。他補充,儘管官方統計顯示2025年1月行人死亡人數較前一年同期略降(62人對82人),但實際步行環境幾乎沒有改變。
他進一步指出,國際間已採納「安全系統」(Safe Systems)觀念,認定人為錯誤無可避免,並透過設計道路與制度來減少傷害。但台灣迄今仍缺席此全球潮流,也未落實相關措施。
鄭祖睿特別指出,交通部與內政部之間的權責分立,使政策難以整合。例如交通部負責道路規劃,但具體設計卻歸屬國土署,導致多數單位僅求形式符合法規,而非推動結構性改革。
儘管偶有地方政府試行人本空間,如台北市行人專用區或高雄的生態交通節,鄭祖睿認為,這些仍屬短期或象徵性活動,離真正制度化改革仍有很大距離。
鄭祖睿提出多項具體建議,主張台灣應從結構面徹底改革行人安全制度。他認為,必須改變現行「以車為本」的道路設計邏輯,優先保障行人通行空間,包括增設實體人行道、改善交叉路口設計與更新過時的道路規範。同時,也點出交通部與內政部權責分散,導致改革難以落實,呼籲建立統籌與問責機制,避免每次事故後才倉促補救。
他最後強調,若無明確的機關責任、制度重整與跨部門整合,台灣行人可能真的如2023年營建署報告所言,「要等上100年才會有安全的人行空間」。他呼籲政府,應拋開短期政治操作與責任推諉,將保護人民生命權益作為優先考量。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