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MLB/台美混血費爾柴德遭勇士移出40人名單 面臨下放或轉隊

台美關稅半導體、汽車零件、藥品列重點 保健食品業者忐忑

8月以後還能繼續談? 美財長:高關稅逼出更好的協議

陽光行動/母罹乳癌 女兒是否基因篩檢陷兩難

基因篩檢可幫助具有癌症家族病史者做預防性治療,但因國內法律規範不明確,相關資訊的揭露反而對當事人產生困擾。圖為次世代基因定序實驗室。記者曾吉松/攝影
基因篩檢可幫助具有癌症家族病史者做預防性治療,但因國內法律規範不明確,相關資訊的揭露反而對當事人產生困擾。圖為次世代基因定序實驗室。記者曾吉松/攝影

林小姐為資深保險業務員,在十年間確診乳癌、復發、轉移肺部,基因檢測證實體內帶有BRCA1基因突變,抗癌過程中除了承受身心煎熬,更想著是否讓兩個女兒接受基因篩檢,提早因應,但又擔心保險公司拒保,斷了醫療保險這條路。

近幾年,精準醫療成為醫界顯學,在癌症治療上,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還可提早發現致癌基因,接受預防性治療,或積極回診檢查,但基因篩檢卻也帶來不少困擾。

發現風險因子 可預防性治療

馬偕紀念醫院精準醫學科主任蘇穎文以林小姐為例,基因篩檢結果顯示,肺癌係由帶有BRCA基因的乳癌轉移而來,基於預防醫學,告知患者此致癌基因容易引發乳癌、卵巢癌,家族年輕女性成員最好接受基因篩檢,提早因應。

基因突變未告知 理賠恐爭議

但這讓林小姐陷入兩難,兩個女兒也猶豫不決, 阿嬤得知後斷然拒絕,拒絕讓孫女接受檢查,擔心如果也有這個致癌基因,可能影響日後婚嫁。

再者,身為保險業務員的她,了解相關條文中存在「眉角」,她說,「一旦基因突變被確認,未來在納保時也得告知,告知後可能保費會提高,甚至遭到拒保,如果不告知,未來在理賠上恐怕會有爭議」。

如沒能投保,林小姐憂女兒若帶BRCA1基因突變,未來罹患乳癌與卵巢癌的風險大增,在面對結婚、生育、職場選擇等,都將背負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蘇穎文表示,台灣對於基因檢測等法律規範仍然不夠明確,保險公司可以選擇是否將基因資訊納入核保條件,或者是私下運作,可能採取拒保、提高保費,或是事後拒絕理賠等,而這也讓許多承受癌症家族史威脅的民眾,在考慮是否接受基因檢測時再三猶豫。

反基因資訊歧視 專家籲立法

曾主持多項婦癌基因相關研究的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賴瓊慧也遇過不少類似情形,她說,在收案過程中,不少病患及其家屬拒絕參與研究,即使提供免費基因檢測,省了好幾萬元,但還是不願參與研究計畫,就是擔心遭商業保險拒保。

美國早於二○○八年立法通過「反基因資訊歧視法」,有效解決許多困擾,賴瓊慧表示,台灣應該盡速推動相關立法,讓民眾、病患放心接受基因篩檢,做好預防措施,定期追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醫療學術來看,累積更多研究證據、基因資訊,更有助於癌症治療及防治。

癌症治療 基因檢測 保險 保費 乳癌

延伸閱讀

乳癌權威周佳正車禍殞命 網友感念他「每次門診額滿卻加號,只怕病人白跑」

乳癌名醫喪命處不是危險路口 北市仍要祭兩大策略改善

獨/「感到懊惱」公車撞死乳癌名醫 欣欣客運董事長:司機坦承違規錯誤

公車撞死乳癌名醫 北市依這「關鍵原因」罰業者9萬吊銷駕駛駕照

相關新聞

環部與中職簽永續備忘錄 李多慧相挺 彭啓明也起舞

環境部昨與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共同簽署永續合作備忘錄,未來中華職棒獎項除了打擊王、盜壘王、三振王外,也擬推出綠色球場獎項,...

看看哪一句有戳中你?關於減肥人生的15句「哀怨共感語錄」

天氣越來越熱,細肩帶、小短褲、比基尼都在蠢蠢欲動,可是手臂上的蝴蝶袖、腰間的贅肉只想躲起來...每到夏天,就是減肥人生的...

陽光行動/母罹乳癌 女兒是否基因篩檢陷兩難

林小姐為資深保險業務員,在十年間確診乳癌、復發、轉移肺部,基因檢測證實體內帶有BRCA1基因突變,抗癌過程中除了承受身心...

陽光行動/專家:投保不需自揭基因篩檢結果

乳癌轉移復發的資深女性保險業務員擔心女兒接受基因篩檢,證實體內帶有乳癌、卵巢癌相關基因BRCA,恐遭保險公司拒保,或日後...

男性忙工作女性忙孩子 研究:40 歲後獨處時間都會增加

最近一篇研究調查美國兩性在人生各階段與誰共度時光,總結了幾個亮點,一是友誼在青少年晚期達到頂峰,進入職場和建立家庭後就迅速下降,成年後,男性在工作期間會花更多時間與同事相處,而女性幾乎在各個年齡層都會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最後無論男性與女性,獨處的時間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穩定增加,老年時每天獨處的時間會超過 8 小時。

健康你我他/婆婆臥床後失智 家人陪聊憶兒時

公公失智往生後,婆婆因長期照顧,膝蓋無力而漸漸無法行走,疼痛讓她很鬱悶。我每個月帶她去醫院治療,膝蓋漸漸地好轉,我們勸她...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