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母罹乳癌 女兒是否基因篩檢陷兩難

林小姐為資深保險業務員,在十年間確診乳癌、復發、轉移肺部,基因檢測證實體內帶有BRCA1基因突變,抗癌過程中除了承受身心煎熬,更想著是否讓兩個女兒接受基因篩檢,提早因應,但又擔心保險公司拒保,斷了醫療保險這條路。
近幾年,精準醫療成為醫界顯學,在癌症治療上,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還可提早發現致癌基因,接受預防性治療,或積極回診檢查,但基因篩檢卻也帶來不少困擾。
發現風險因子 可預防性治療
馬偕紀念醫院精準醫學科主任蘇穎文以林小姐為例,基因篩檢結果顯示,肺癌係由帶有BRCA基因的乳癌轉移而來,基於預防醫學,告知患者此致癌基因容易引發乳癌、卵巢癌,家族年輕女性成員最好接受基因篩檢,提早因應。
基因突變未告知 理賠恐爭議
但這讓林小姐陷入兩難,兩個女兒也猶豫不決, 阿嬤得知後斷然拒絕,拒絕讓孫女接受檢查,擔心如果也有這個致癌基因,可能影響日後婚嫁。
再者,身為保險業務員的她,了解相關條文中存在「眉角」,她說,「一旦基因突變被確認,未來在納保時也得告知,告知後可能保費會提高,甚至遭到拒保,如果不告知,未來在理賠上恐怕會有爭議」。
如沒能投保,林小姐憂女兒若帶BRCA1基因突變,未來罹患乳癌與卵巢癌的風險大增,在面對結婚、生育、職場選擇等,都將背負著巨大的經濟壓力。
蘇穎文表示,台灣對於基因檢測等法律規範仍然不夠明確,保險公司可以選擇是否將基因資訊納入核保條件,或者是私下運作,可能採取拒保、提高保費,或是事後拒絕理賠等,而這也讓許多承受癌症家族史威脅的民眾,在考慮是否接受基因檢測時再三猶豫。
反基因資訊歧視 專家籲立法
曾主持多項婦癌基因相關研究的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賴瓊慧也遇過不少類似情形,她說,在收案過程中,不少病患及其家屬拒絕參與研究,即使提供免費基因檢測,省了好幾萬元,但還是不願參與研究計畫,就是擔心遭商業保險拒保。
美國早於二○○八年立法通過「反基因資訊歧視法」,有效解決許多困擾,賴瓊慧表示,台灣應該盡速推動相關立法,讓民眾、病患放心接受基因篩檢,做好預防措施,定期追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醫療學術來看,累積更多研究證據、基因資訊,更有助於癌症治療及防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