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職場AI管理 恐侵害勞工隱私

不少企業透過側錄軟體、生物特徵識別、大數據分析等AI技術與科技設備監控員工工作績效,有侵害勞工隱私疑慮。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指出,AI監控涉及勞工人格權與個人資料保護,影響層面廣泛,呼籲政府研擬適當的保障措施。
企業常用遠端監控技術「即時追蹤員工電腦螢幕與鍵盤活動」,計算員工每天投入工作的時間與生產力。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舉例,疫情期間,許多企業安排員工遠距工作,企業再透過連線程式監控員工螢幕、鍵盤或感應員工待在電腦前時間:也有企業監控公司電腦通訊軟體。
她說,人工智慧科技導入職場管理,最大問題是員工可能事前不知雇主導入哪些科技,或不清楚雇主如何運用在搜集資訊、績效判斷上,資訊的不透明可能導致職場處置不公,若因此遭到懲戒,員工無從檢驗雇主說法的真實性,沒有救濟管道。
邱羽凡說,歐洲很重視隱私權,明文規定雇主搜集員工資訊有事前告知義務,並禁止搜集員工私人對話、個人情緒資料與工作無關資訊,員工也有權要求雇主揭露怎麼運用AI,因可能攸關工作考績,遊戲規則就要講清楚,讓員工知悉。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表示,數位轉型的推動難免伴隨隱私侵犯、人權受損等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引發道德風險。政府在推動AI與數位技術發展的同時,應同步規畫完善法律配套,確保相關應用在保障勞工與社會權益前提下進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