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味:台灣感性】盧鴻金/自由的微風:我心中的「台灣感性」

▋台灣影視作品掀起旅遊熱潮
「台灣感性(대만감성)」近年來成為韓國年輕世代流行的話題。去年約有一百萬韓國人造訪台灣,盡情體驗台灣的諸多特色,也許是美景,也許是美食,也許是溫暖的人情,也許是斑駁的房屋或老舊街道。據我觀察,韓國人相當「從眾」,因此大部分的韓國旅客打卡的路線、吃的食物也大同小異。綜藝節目、YouTube、各個部落格的介紹,成為他們必須前往的朝聖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無法深入理解台灣文化的底蘊,對於海島獨特人文風情的粗獷或細膩亦欠缺共感。其實要像我一樣的台灣人完整敘述「台灣感性」並非易事。我們雖生長在台灣,台灣的文化、空氣、人情、飲食於我們而言,實在是再自然不過。但也正是因為如此自然,或者我們只是在過自己的日常生活,反而不曾細細反思生活的便利與美好。
近二十年來,台灣的影視作品陸續攻占韓國各年齡層視聽大眾的心,這與二十年來的中文熱有關。《不能說的祕密》、《聽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想見你》等都是韓國年輕學子必看的作品。能夠觸動韓國人內心共感的元素應是作品中描繪的復古記憶、學生時代、青澀初戀、友情等引發普遍共鳴的主題,這與韓國連續劇《請回答1988》受到廣泛喜愛的原因雷同。而這也帶動韓國人赴台灣一探究竟的誘因,再加上《花漾爺爺》以及各綜藝節目的推波助瀾,到台灣旅遊遂成為顯學。而台灣各地呈現的溫暖、感性氛圍,更成功擄獲韓國人的心。
▋以感性元素召喚著韓國年輕世代
甫結束的首爾書展也以「台灣感性」為主要訴求,韓國多家媒體亦以「『台灣感性』席捲首爾」為題大幅報導。吳明益、楊双子、陳雪、陳思宏等台灣重量級作家親臨現場與讀者交流。這些作家以塑造當代台灣的複雜現代史為基底,將歷史、酷兒、大眾與幽默元素交融,引領「台灣感性」的潮流。所謂的「台灣感性」成為獨特的文化現象,也帶動台灣文學進入韓國市場的可能性。
上述的這些影視或文學作品中散發的「台灣感性」極其多元,復古街道、手寫招牌、緩慢的生活節奏、回歸真實的情感、細品時間流逝的生活感、台灣民眾良善的宗教祈福。這些元素無不以「復原」與「療癒」的感性語言召喚著韓國年輕世代。
面對蜂擁而來的「台灣感性探索者」,我們自己所理解的台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其實「台灣感性」對我們而言是如呼吸般的日常,是已經融入血液中的基因。我自己認為的「台灣感性」是十分複合而多元的,這片土地以潮濕的季風為墨,在時間的宣紙上暈染出層疊的記憶。閩南的市聲在廟埕前凝結成琥珀,客家的硬頸精神在丘陵地上刻出等高線,原住民的古老智慧如林間薄霧般縈繞,而外省族群的鄉愁則在牛肉麵的熱氣中裊裊上升。
轉角處,民眾合十的掌心裡供奉著整個世代的虔誠。黎明時分的各式早餐撫慰著每一個子民的胃,夜市的吆喝聲裡,傳承的不僅是食物的火候,更是一整個時代的味覺密碼。每一口食物都是打開記憶的鑰匙,每一道滋味都是未完成的鄉愁。
▋「台灣感性」藏在日常生活間
這座島嶼的靈魂始終在矛盾中尋找平衡。《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探照燈劃破青春的暗房,《海角七號》的海風卻又溫柔地縫合傷口。在九二一瓦礫堆中生長的共生苔蘚,在太陽花學運的靜坐夜裡開出花朵。而習慣性的「不好意思」與「謝謝」,則是我們對抗現代性冷漠侵蝕的溫柔防線。
中央山脈的稜線是島嶼的脊椎,太平洋的浪花則是永遠寫不完的信箋。阿里山的檜木年輪裡藏著日治時期的情書,澎湖的玄武岩柱記錄著海峽的滄桑。當蘭嶼的飛魚躍出水面,牠們劃出的弧線正是達悟族的曆法。晶圓廠的無塵室裡,工程師口袋中的平安符與晶片同樣閃亮;高鐵疾馳而過的窗外,土地公依然守望著金黃稻浪。
便利商店的燈火是永不熄滅的溫暖燈光,店員親切的問候會讓人的心情無端地放鬆下來。這些未經算計的溫柔,比任何社會福利制度都更貼近人心。當災難來臨時,最先亮起的永遠是鄰里間的燭光。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總會在不經意間錯過的美好,其實就是我們的「台灣感性」,也正是最吸引韓國人的文化特質。
這座島嶼是一本永遠在修訂的書,每個街角、每個場景都在進行新的排版,每道小吃攤都在增補新的註解。「台灣感性」也是現在進行式,值得我們驕傲和珍惜,因為我們每個個人也是「台灣感性」中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