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項指示用藥恐退出健保 民眾省錢?醫、藥界看法分歧

指示用藥退出健保討論多時,衛福部健保署最新決議列出37項指示用藥,可能於明年初退出健保。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認為,健保可給付小兒科、急救使用的指示用藥,但部分指示用藥若非得醫師開立,健保需給付診察費、藥師服務費、藥費,增加健保支出;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則指出,應以民眾權益為優先考量。
指示用藥不需醫師處方箋,民眾可在藥局直接購買。依「健保法」51條第4款,指示用藥不屬健保給付範圍。但健保開辦初期,考量醫師習慣及民眾用藥需要,仍予以給付。今年健保開辦進入30年,藥界希望健保應排除指示用藥不予給付,醫界持不同看法。
黃金舜表示,健保創辦之初,給付的指示用藥達2500多項,30年來降至700多項,今年僅研議減少37項,真的是「不痛不癢」。依健保法規定,健保完全不給付指示藥品,可見健保署對指示用藥退出健保「消極」處理,長期便宜行事。
黃金舜說,緩解乾眼症的人工淚液,市售一瓶價格約60元,民眾到診所就醫掛號費約250元,健保需給付醫師診察費、藥師服務費、藥費等,合併交通來回等車資、時間等,一次成本概念約700元,相差10倍以上。健保署目前花費在指示用藥約20億元,真正成本恐超過百億元。
黃金舜說,健保財務岌岌可危,健保署應大聲對民眾說,指示用藥不給付後,健保不需付醫師診察費、民眾不需付掛號費,醫師不用看輕症,如簡單的頭痛、蚊蟲咬傷等,健保點值提升,醫師也不會過勞。
周慶明說,健保署逐年刪減指示用藥,目前列入不給付的是用量少的藥品,對民眾用藥衝擊有限,但呼籲健保署以民眾用藥權益為優先考量,常用的指示用藥不能貿然取消給付。
周慶明表示,目前物價上漲,民眾若因發燒、頭痛、喉嚨痛等症狀到診所就醫,僅需付掛號費,健保給付診察費200多元,就可以拿到所有的藥,若這些藥品日後健保都不再給付,民眾還需花費一筆支出自行購買,一次看診醫療花費近千元,負擔不小。
周慶明說,許多病症背後是嚴重疾病,當腦部受創,顱底破裂可能引起腦脊髓液鼻漏,這時腦脊髓液從鼻腔流出,症狀像流鼻水,但必須由醫師診治,一旦延誤治療,細菌容易從鼻腔侵犯腦部,恐引發腦炎,且有生命危險,如有不舒服症狀,還是尋求醫師診治較能對症治療。
健保署表示,經盤點過去一年無申報量、列出醫療院所及醫師較少開立的指示用藥37項,包括緩解感冒、便秘及保肝、止痛藥等,明年以後可能不予給付,但小兒、急救、公衛用藥等予以保留。待收集相關意見後,預計於6月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討論,最快8月公告,給予6個月緩衝期,明年初正式退出健保。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