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追思鄭愁予 像宇宙遊子 如搖滾巨星

「我大哥是宇宙的遊子,但他卻常惦記他在地球上的工作還沒做完。」詩人鄭愁予的三弟鄭文正在追思會上低聲讀出這段文字,為兄長的一生留下註腳。從年少歷經戰火、青年開始寫詩、壯年旅居各地、晚年仍筆耕不輟,鄭愁予既是漂泊者,也是一位念念不忘人間的耕耘者。
鄭愁予的長女鄭嬍娃則從女兒的角度,回憶他作為父親的樣貌。她說,在美國成長的自己,常覺得像是搖滾巨星的孩子,「大家都知道我爸,想跟他喝酒聊天,但沒人知道他的孩子是誰。」
她提到,童年時曾與家人一同住在愛阿華州,有次有來自台灣的研究生來訪,得知她是鄭愁予的女兒後好奇地問,「他在家裡是什麼樣子?」她當時只是回答,「其實就跟你們現在看到的一樣。」她說,父親從不以詩人的身分自居,更不曾要求子女背負他的名聲。相反地,他經常提醒孩子要成為自己的人,不必活在他之下。「他希望我們不是誰的女兒、誰的兒子,而是我們自己。」
鄭嬍娃也提到,鄭愁予生前熱愛旅行,無論在美國或海外經常獨自出行,晚年仍保持旺盛行動力。她回憶,有次陪父親前往土耳其探訪歷史悠久的紅河谷,年邁的父親堅持親自攀下陡坡步入河底,「我原本擔心他體力,但他一下就走下去了。」她說,直到八十多歲,父親仍經常一人出國,直至新冠疫情爆發後才被迫停下腳步。
鄭愁予的二弟鄭文宏回憶,哥哥比他年長十歲,年幼時因年齡差距較大,雖少有玩伴關係,但哥哥對弟弟一向照顧。他說,哥哥寫完第一首詩時曾拿給他這個小學生看,內容提到「台北像一把大提琴」,因為四面環山,有如琴身。「詩的題目我記不清了,只記得這句形容。」他笑說,當時年紀尚小,看不太懂內容,但記得哥哥主動分享詩作的情景。
鄭愁予出身軍旅家庭,一家早年輾轉南北,後來移居台灣。鄭文宏說,哥哥自小具領袖氣質,個性調皮愛出點子,常帶著堂兄弟們玩鬧、偷酒喝,「他是那種很有團體活動精神的人」。
鄭文正補充,哥哥在20多歲時曾獲國軍文藝獎,為了參加頒獎典禮還特地訂做西裝,當時全家都替他感到驕傲。回台灣生活16年期間,他長時間投入創作,晚年完成「和平的衣缽」,作為對青年時期作品「革命的衣缽」的回應。
鄭文正說,雖然有些人不認為這是出色的文學作品,但對哥哥而言,這本書是晚年最真誠的傾訴。「他年輕時經歷戰亂,在途中也見過很多羞辱人的事,這些都埋在心裡,很深。」他透露,回台後預計將這本書以中英文再版發行,期望延續其對兩岸和平的關注。
鄭愁予旅居美國多年,也曾在多所大學任教。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退休教授李文璽(Michael Lestz)當年是他在耶魯的學生。他說,鄭教授講課時常講到激動處便當場寫詩,他的創作從不脫離現實經驗與歷史感受,「他的詩不是象牙塔裡的東西,而是從生命裡長出來的」。
李文璽表示,鄭愁予在兩岸文藝界皆獲高度敬重,無論在北京或台北,許多詩人都樂於與他談話、飲酒,「他有一種很自然的親和力,大家都願意親近他」。
耶魯大學藥理學講座教授鄭永齊則表示,兩人自1989年經朋友介紹相識後成為密友。他說,鄭愁予對家庭非常照顧,孩子們都很優秀,也非常珍惜伴侶。他是個感性又具同情心的人,而這些都融進他的文字裡,留給世人靜靜閱讀、慢慢體會。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