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寶林茶室6人枉死 見證綠色執政的粉飾太平
去年3月轟動一時、造成6人死亡的「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台北地檢署今天偵結,認定是寶林員工疏失造成「邦克列酸」毒素產生。此一結論,也等於宣告此事件並非「人為下毒」,邦克列酸毒素是「本土生長」。對照當時包括衛福部、農業部的做法和說法,政府的粉飾太平態度,一覽無遺。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可說是近年最嚴重的食物中毒案件。不過中毒事件發生之初,幾乎是靠「民間自力救濟」才找出源頭:首先是有醫師從中毒情況看,研判可能是「米酵菌酸(邦克列酸)」肇禍;診治中毒個案的馬偕醫院綜整各方資訊,也認為可能性極高。接著是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國內「唯一的米酵菌酸標準品」,迅速確定毒素。否則,死傷情況可能更加嚴重。
從這個過程來看,國內從中央到地方,對於邦克列酸導致的食物中毒,顯然並沒有任何準備:沒有檢驗、沒有標準品,更沒有診治的標準作業程序。然而這是不是「完全無法準備的意外事件」?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光是在中國大陸,2018年、2020年、2023年就曾發生多起邦克列酸中毒事件。雖然中毒者不少是因為飲食習慣導致,但政府有什麼把握台灣完全不存在菌株本土化的可能?
衛福部缺乏準備,出來「助攻」的,則是農業部。當時有坊間質疑台灣也曾驗出邦克列酸,但農業部第一個跳出來澄清。現任農業部長、當時的代理部長陳駿季說,「長期觀察台灣土壤沒有發現到有該亞種,代表我國產農產品相對安全」,他呼籲消費者「可以安心食用」。
當時陳駿季的說法,等於就是澄清「台灣不存在本土的邦克列酸」。但如今的偵結報告等於重打了陳駿季的臉:台灣不但存在本土的邦克列酸,而且不知道已經存在了多久。所以,陳駿季所謂的「沒有發現」,到底是「不存在」還是「沒驗過」或者「沒驗到過」?
雖然在此事件後,各衛生單位已經將邦克列酸列為食安例行檢查項目,並且也購入了標準品已供不備之需,但對於「邦克列酸本土化」的研究,迄今仍然付之闕如。甚至可以說,去年的寶林中毒事件,到底是「國內第一起」,或者只是「第一起被發現」的案子,也可能沒有定論。無法防患於未然於前,如果又無法亡羊補牢,難保類似事件不會再度發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