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都施政人口篇/桃園出生率6都最高 新生兒漸少

桃園市長張善政上任兩年多祭出凍卵補助、加碼生育津貼、好孕專車等生育鼓勵措施,還首創成立婦幼局,盼打造婦幼友善城市。但6都最年輕的桃園,近5年粗出生率雖高於全國平均,新生兒數卻少逾2成,專家、民代認為,整體系統支持才是提高生育率關鍵。
桃園市近年建設、交通發展迅速,吸引不少人口移入,張善政競選期間祭出「婦幼6善好」政見,上任後逐一兌現。像「多1胎加1萬」,生育津貼提高為1胎至3胎各3萬、4萬和5萬等,市府更放寬請領設籍規定。
桃園市前年率6都之先推出凍卵補助,提供25至40歲女性最高3.3萬元,去年3月又推出好孕專車,從懷孕到產後7個月提供計程車補助9000元。公托4年來從25處增至56處,收托人數達1856人,若送準公托與保母也有加碼補助,減輕家長育兒負擔。
儘管市府投入大量補貼、資源,新生兒仍從2020年的2萬1444人跌至2024年的1萬6972人,粗出生率從9.3%降至7.29%。即使是6都生育率最高,仍面臨新生兒連年減少的嚴峻挑戰。
身為二寶媽的市議員張碩芳說,張善政市府在婦幼與社福政策態度積極,也很有感,但多屬「財務誘因」與「點狀補助」,要扭轉少子化趨勢,成效有限。
「真正決定生育意願的是從懷孕到育兒的全套支持系統。」張碩芳說,年輕家庭需要的是長期支持,例如穩定托育、公托品質與數量,以及職場友善政策。
市議員李宗豪也說,張市府政策多流於「加碼補貼」,缺乏系統性規畫,生育津貼加碼短期可減輕家庭負擔,但後續配套若遠遠不足,仍無法提高生育率。尤其許多家長反映公托一位難求,市府應設法增設。
李宗豪強調,面對少子化,市府應投入更多資源在長期結構性改革,如提升公托量能、改善職場友善育兒環境、完善教育資源等,而非僅靠短期發錢塑造政績。
元智大學人社院長劉宜君說,民眾是否生育考量的不僅是經濟因素,更涉及價值觀轉變,年輕人不認為生育、結婚是重要事,更強調自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從國際經驗看,韓、法等國家提供津貼後,生育率也未明顯回升,正因生育成本從來不只有「生產」,重點是沒錢養。
「生育率減少最緊張的應該是企業,因為公司需要人才。」劉建議,台灣可參考北歐經驗,如瑞典實行彈性工時,育兒家長可提早在下午3時下班,會比一次性補助來得實際。劉也建議政府大力輔導企業設置內部托育設施,可能比一張張政策支票更打動人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