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冷處理大罷免,國民黨顯然錯估形勢
大罷免第一階段的連署進度,仍停在一面倒「罷藍」的情況。中選會遲不公布「罷綠」的連署補件結果,或許意在助攻綠營;但就算補件全數成案,雙方差距仍十分巨大。加上諸多「死亡連署」事件,都讓國民黨的「以罷制罷」成了笑柄。
藍營的「以罷制罷」受挫,不論是國民黨中央或立院黨團錯估情勢,都顯得相當離譜。加上《選罷法》修法草率留下漏洞,使民進黨得以鑽此漏洞,採取對其有利的「不適用新法」解釋,仍依舊法的低門檻推動罷免。所謂錯估情勢,是低估民進黨蠻幹的決心,因此在第一階段連署時輕忽以對。國民黨雖是國會第一大黨,但從黨中央、立院黨團到幕僚、智庫,都呈現與現實脫節的狀態。
儘管如此,反制大罷免,國民黨仍不是完全沒有著力點可用。賴政府上台後,政績乏善可陳,只能不斷利用覆議、釋憲杯葛拖延,並以不實訊息打宣傳戰。由於大罷免正當性不足,只能回到「抗中保台」及「芒果乾」老路,連總預算被刪都能說成是「習近平指示」。在綠營長期的「反中」洗禮下,許多民眾對這類操作早就麻木,甚至覺得反感了。
賴政府本身諸多作為,也充滿矛盾。例如,一方面大談國家安全,卻任由台積電加碼到美國投資,甚至連產業鏈及先進製程也要移美,撼動台灣產業根基。再如,一方面說要減碳、能源自主,卻堅持廢除低價、低碳排的核能,並一再調高電價。又如,一方面說要捍衛自由民主,卻用各種手段打壓人權、干預司法、歧視陸配,讓兩岸敵意螺旋持續攀升。凡此種種,都是國民黨可以運用的議題。
問題是,國民黨在這些議題上,卻無法扮演「價值捍衛者」、「忠誠監督者」或「議題領導者」的角色。人們看到的是,藍營一些零星的批評僅屬於被動回應,卻缺乏觸動人心的犀利定調,或者流於慣性的喊冤,顯得軟弱。尤其,不少區域立委因唯恐第二階段連署達標,言行都轉趨低調,以避免升高「仇恨值」。如此,無異是自斷手腳,任人宰割。
例如,在「撤銷未放棄對岸國籍的民代身分」和「亞亞事件」上,國民黨都顯得十分被動,似乎擔心自己若聲援就會遭抹紅。在台積電赴美投資事件上,國民黨亦怯於說出反對意見,唯恐揹上「反美」、「疑美」罵名。這些議題,諸多學者、民間團體、企業乃至民眾黨,敢言的程度都超過國民黨。原應主導議題的國民黨,卻淪為議題跟隨者。
近期有關政黨滿意度和大罷免的民調都顯示,儘管民眾對民進黨不滿意,且多數反對大罷免,但民眾對國民黨的不滿卻明顯升高;許多原勝選的國民黨立委,在大罷免戰中都出現告急。主要原因,就是國民黨的「佛系」冷處理態度,非但無法號召民意,連原本期待國民黨有所作為的選民都由期待轉為失望。
國民黨必須認清,它要阻擋的不是「大罷免」,而是兩岸戰爭;要捍衛的,不是「立委席次」,而是「民主價值」;要強化的不是「民調滿意度」,而是它的「監督力道」。如果連號召民眾反對賴政府作威作福都不敢,國民黨憑什麼要民眾捍衛它的立委席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