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等關稅 央行思維不改全民受害
美國總統川普於二月十三日簽署「公平互惠計畫」備忘錄,要求制定一項計畫,以恢復美國貿易關係的公平性並打擊非互惠貿易。一般稱之為「對等關稅」法案,其具體評估是否對等的內容包含:
對美國產品徵收的關稅水準;對美國企業、工人和消費者徵收的不公平、歧視性或其他稅收,例如增值稅,數位服務稅等;非關稅壁壘以及不公平政策而帶來的成本;操作匯率偏離市場價值、壓低工資等削弱美國競爭力的政策;以及其他任何被美國認為對美國市場准入或公平競爭構成不公平限制的措施。
「對等關稅」消息一出,各國無不膽戰心驚。例如,日本首相石破茂和印度總理莫迪前後訪問美國且向川普示好,提出縮小對美貿易順差的構想,換取被強徵大幅關稅的可能性。
為簡單說明「對等關稅」對貿易的衝擊,先假設不考慮關稅和匯率以外的各種不公平貿易因素。假設A、B兩國本處於絕對公平貿易的地位。A、B都只各自外銷一種產品,售價為一百元。因匯率為一比一,在不考慮運費等外在因素下,故賣到對方國家的售價也是一百元比一百元。雙方都不吃虧。
狀況一,互課關稅:如果A對B加課廿%關稅,那B賣到A的產品就漲價成一二○元。顯然B處於貿易吃虧狀態。如果B也向A加課廿%關稅,此時A賣到B的產品也漲價成一二○元,雙方又達成公平貿易的地位。受影響的只能是兩國消費者,必須忍受被高關稅剝一層皮的痛苦。
狀況二,A匯率貶值:如果A刻意採匯率貶值手段來因應雙邊廿%高關稅,例如將本國匯率貶廿%,匯率變為一點二比一。此時A賣到B的產品變成一百元,B賣到A的產品變成一四四元,顯然貿易對A有利。
狀況三,A匯率升值:反之,如果A匯率變成升值廿%,匯率變為○點八比一。A賣到B的產品變成漲價一五○元,B賣到A的產品變成九十六元。顯然貿易反對B有利,其產品變相對便宜好銷;A的產品變價高難賣。
由上述三種假想狀況得知,如果各國都採同等關稅手段,其實無法改變任何貿易現況,受害者原則上是雙方的消費者,故全球貿易關稅戰沒那麼可怕。但如果一方採匯率貶值手段,將大幅提升貿易順差;反之,如果一方採匯率升值手段,將大幅降低貿易順差,甚至變貿易逆差。同理,其他非關稅障礙結果也雷同,將是川普對等關稅檢視的重點所在。
觀察台灣,對美國貿易雖沒有什麼驚人的關稅和非關稅障礙,但長期偏頗的匯率低估政策恐將是造成對美貿易順差的一大藉口。央行如果不改傳統思維,受害者將不只是產業而是全民。其次是代工的產業鏈變身,代工生產的基本考量就是專業分工、降低成本。如果將代工產業鏈搬到美國,馬上就失去成本降低的利基和意義,產量甚至只能縮小到供應美國市場品牌商所需。此時,還有需要做代工被剝削的商業價值嗎?不如一條龍直接取而代之,攻入美國(電子)消費市場。其他世界市場則應採分散主義,因地制宜和區域差別取價策略,以避免被報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