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法等待國際秩序的仁慈
甫從慕尼黑安全會議返回華府,強烈的感受世界似乎正在經歷一場巨變。過去幾十年來,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一直是維持全球穩定的基石,此體系以聯合國、北約、世貿組織等機構的支持為基礎。然而,在川普2.0時代,這個多邊體系正在瓦解,世界已明顯背離這些原則,大國競爭取代了多邊主義。
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中,美國副總統范斯的演講釋放出減少對全球安全承諾的訊號,認為歐洲最大的威脅來自內部,如言論自由的侵蝕、移民和政治不穩定等問題,而不是俄羅斯或中國等外部力量。隨後的中國外長王毅則倡導多邊主義,將中國描繪為穩定力量,並呼籲在全球衝突(特別是烏克蘭問題)上進行和平談判。王毅則用外交用語闡述安全問題,呼籲國際合作,同時抵制美國的壓力。
另一方面,盟友紛紛採取兩面策略,減少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依賴,並探索其他聯盟。歐洲國家倡議國防自主權,川普2.0時代下北約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引發了歐盟內部關於戰略自主權的討論。法國和德國等國家主張獨立的歐洲防禦計畫,而東歐國家則擔心在俄羅斯的侵略面前遭到拋棄。日本、澳洲、印度和韓國正在加強超越傳統美國安全保護傘的區域合作,「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和AUKUS(澳洲、英國和美國)正在形成針對中國擴張主義的新的威懾架構,但對於美國的可靠性仍然存疑。
「小多邊」安全協定的興起,規模較小、基於利益的聯盟取代了傳統聯盟,反映了各國在美國不可預測性面前探詢路徑。
隨著俄烏戰爭走向疲憊期,烏克蘭如何回應美國態度的轉變?澤倫斯基主張建立統一的歐洲軍事力量,認為歐洲安全應該由內部管理,而不是依賴外部盟友。他也擔憂川普和普亭私下談判,敦促歐洲領導人認識到這種轉變的含義,並採取積極措施,獨立加強歐洲的國防能力。
然而現實殘酷,當全球格局快速重塑時,弱國無法等待國際秩序的仁慈。台灣必須認清現況:美國的承諾可能是有條件的,歐洲的關注仍聚焦於自身安全,亞洲盟友在戰略調整中也須考量自身利益。在這場國際權力遊戲中,台灣要主動布局,必須加強戰略自主,推動與多邊夥伴的實質合作,在半導體技術領域維持絕對優勢,深化國防改革,全面提升不對稱戰力。未來挑戰不僅在於如何應對中國,更在於如何在動盪世界中確保生存與繁榮。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