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前夕 一位母親的期盼 國會不該是罵人博覽會

近日立法院質詢現場驚見離譜一幕:立委林淑芬以「臭俗辣」一詞痛批黃國昌,影片在網上瘋傳並引起爭議後,林淑芬不但沒有道歉,還自信滿滿搬出《史記》為自己開脫。令人瞠目結舌之餘,不禁要問:這樣的言語風格,真的是民主殿堂該有的水平嗎?
身為一名台語家庭出身、為人父母的市井小民,我可以明白無誤地說:「臭俗辣」在台語裡並非什麼歷史術語,而是赤裸裸的侮辱性語言,是吵架時劍拔弩張的挑釁詞,意圖激怒對方、將人羞辱至極。
這樣的話語若出現在校園,老師家長早就第一時間介入阻止,甚至會列入校園霸凌通報的範疇,怎麼會變成立委口中的「古文典故」?這樣硬拗,不僅貽笑大方,更是對文學、對語言、對孩子教育的集體傷害。
林委員所引的《史記‧項羽本紀》中「豎子不足與謀」一句,雖是古文,但「豎子」卻是表達對對方見識淺薄、難以成事的批評,何況又加上「臭」這種貶抑人格的形容詞,根本就是質疑對方膽識與尊嚴的話。以往即有法官裁判指出,「俗辣」就是「豎子」,有罵人愚弱無能或孬種的意思,足以讓被罵的人感到難堪,認定觸犯公然侮辱罪,遑論罵人「臭俗辣」。把一句現代台語粗話硬套到歷史語句,說是創意,不如說是矇混;若說這是台語文化,那真是對台語社群的一大侮辱。
我們不反對立委有情緒、不反對用母語質詢表達立場,但若將粗俗暴言合理化成「歷史文化」,再用「真性情」來粉飾,恐怕對社會風氣是一種嚴重誤導。語言本該為溝通、為論述服務,而非用來攻訐羞辱他人,更不是為政者為民表率的應有行徑。
更讓人痛心的是,這樣失序發言,竟還獲得部分支持者護航,聲稱這是「敢言」、「有guts」。但我們要提醒社會,「勇敢」從不是靠飆髒話換來的,真正的勇氣,是願意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是懂得在公眾場合慎言自律,是在孩子面前成為榜樣,而非藉語言暴力刷存在感。
國會應是法治與理性的象徵,不是語言暴走的補習班。立委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成為學童模仿的對象,當小孩回家問我:「媽,立委罵人『臭俗辣』是不是學歷史?」請問我該如何回答?難道我們要教下一代:「只要把髒話包裝得有學問,它就能變成文化遺產」?
語言暴力若無節制,長遠來看傷害的不只是政治風格,而是整個社會對於文明、公德與教養的認知。民意代表應有自我約束,政黨更應展現誠信,若為了黨派護短而失去基本的是非判斷,那才是真正讓國會蒙羞。
在政治紛擾的年代,我們更該守住社會的底線。在母親節前夕,作為母親,我期望台灣每位立委說出口的每句話,都能讓我們問心無愧地教給自己的孩子。否則,立法院改名叫「台語罵人博覽會」恐怕也不為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