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眷村與移民:台灣的文化優勢

台灣有近九百個「眷村」,是世界少見的特色,亦有其歷史時代背景。這些分布於全省各地的微型聚落,逐漸凝塑出多元、包容、互助、勤奮、創新的人文特質,也為下一代播種、沉澱、淬煉出屬於在地的新文化精神。
「眷村」亦是另一種族群集體移動的「移民」現象,一九四九年前後自大陸渡海來台之先民,在逆境中冒險,追求適合生存的家園。是以,歷史學者許雪姬說:「『來去』台灣」,不是靜態之移居,而是動態的交流與再開創。自新石器時代的沿海多源移民之外,今日的台灣包容了更多源且多元之族群—大陸各省、閩南、客家、東南亞及中國大陸之新移民。
依「達爾文適者生存論」與「孟德爾定律」,物種在種屬上之雜交,就遺傳學來說能產生相當之物種競爭優勢,不只提升品種抗逆境的能力,且得以增益良質與韌性,尤其是第一代。此亦驗證了台灣島雖小,生活於斯之子民卻有一種樂觀、勇於挑戰大自然逆境之DNA,且能快速調適與開創,成為難以複製的珍貴資產。
美國亦然,從荷、英移民,吸納了全球的文化、科技、政經等專業精英,集多元「人種品系」之優良顯性基因,得以擷取優勢的生存競爭力,繼而成就其今日世界強國之地位。考古學與生態學之研究亦發現,人類早已自各大洲、各個不同語言文化發源地,流向宜居宜生之「理想家園」。近代分子人類學研究亦發現似乎難有「純種」存在,因移民交流所產生之後代,其顯性優勢亦受惠於全球。
唐代盛世拓展版圖,亦引入了外來文明超過廿大面向;包括今日我們在台灣生活所需的食物、藥材、藝術、音樂、植物與各種民生蔬菜(如番茄、荷蘭豆、胡瓜、香料…等)。
台西沿海漁村那裡,落腳了許多自福建泉州移入的阿拉伯人後裔,台南、南投山區亦有台荷混血後裔。元、明兩代亦有入中原之回族,輾轉再自福建來台,其後裔具有西域血統。換言之,從生物學、遺傳學即歷史變遷,亦可一窺現今國際上對「移民」的狹隘偏見。
今日西方的移民社會,血緣DNA相對具有趨同性;東方因地理、地形、地貌乃至語言多元性,之間其實潛藏了許多仍未被萃取出的優良基因與抗逆境能力。就此而論,人類不應有從膚色等表徵去判斷的種族高低貴賤之分。今日談族群融合,不應僅是意識形態口號,因這些交流、篩選、遺傳下來的基因,早已融入我們血脈中。若能以更具高度的視角觀之—在族群融合的進化中減少變異、保全優良基因,則將成為強化民族、種族乃至國家的競爭優勢。
綜上所述,台灣這個地緣獨特的島嶼,包括原來的平埔族,其複雜多元的移民文化優勢更甚西方。從意識形態思考以為的「雜質」,其實正是人類移民社會演化、萃取出的精華,這才是台灣族群文化競爭力的優勢與底氣。
(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