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台灣「窗殺」研究 落後歐美30年

全球每年至少有數十億隻鳥類因「窗殺」喪命,歐美國家早在三十年前就展開研究與防治工作;反觀國內,近幾年才有「窗殺」議題的討論,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所畢業的謝季恆,因看了校內監視器拍下綠鳩撞窗身亡的畫面,決定投入「窗殺」研究,也才開啟國內的學術研究。
剛從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所畢業的謝季恆,長期檢索兩大公民科學平台的資料,探究國內野鳥「窗殺」情形,截至去年,共累積五千一百筆窗殺案例,有一百七十五種鳥類、五千三百三十隻個體受害,其中有三十種二級保育類,十三種三級保育類,特有種鳥類十六種、特有亞種三十二種,傷鳥案例更是遍布全台各地與離島。
謝季恆發現,雖然台灣位處東亞澳遷徙線上且為重要的遷徙中繼站,但遭窗殺的物種中,留鳥多於候鳥,最常遭窗殺鳥種以台灣特有種五色鳥最多,特有亞種、二級保育類的鳳頭蒼鷹也名列第五。此外,包括松雀鷹、褐鷹鴞、八色鳥、白尾鴝、紅尾伯勞等也是常遭窗殺的保育類鳥種。
台灣猛禽研究會救傷站主任王齡敏表示,從歐美國家到鄰近的日本、韓國,早已展開調查並積極推動預防與宣導,甚至發展出「窗殺」產業,成為新藍海。然而,台灣至今仍缺乏統一的專責單位,僅有少數部門零星推動相關工作。
王齡敏指出,窗殺防治面臨三大挑戰,包括影響建築外觀、改變窗景視覺效果,以及高昂的施工成本,整棟大樓施作需動用鷹架或吊車,費用動輒數十萬,讓許多公部門和公司卻步。但她強調,這是全人類的環境課題,都市化無法避免,但至少「不要讓鳥類因窗殺而死亡」,籲企業與校園響應,將窗殺防治納入環境教育,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