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產糾紛開槍釀出人命? 律師指「3點理由」繼承人會喪失繼承權

李永然律師
一、我國《民法》繼承編為何規定「喪失繼承權 」?
國人為爭產而發生繼承糾紛的案例日益增多,有些是繼承人間打官司、打架,更傳出有繼承人為爭產而開槍釀出人命。
我國《民法》繼承編,基於以下三點理由,而訂有繼承權喪失的規定,其立法理由為:(一)為維持社會的倫理道德;(二)為避免遺產繼承順序的混亂;(三)為確保立遺囑人的遺囑自由(註1)。
我國《民法》第1145條規定,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喪失其繼承權:
(一)故意致被繼承人或應繼承人於死或雖未致死,因而受刑之宣告的。
(二)以詐欺或脅迫使被繼承人為關於繼承的遺囑,或使其撤回或變更的。
(三)以詐欺或脅迫妨害被繼承人為關於繼承的遺囑,或妨害其撤回或變更的。
(四)偽造、變造、隱匿或湮滅被繼承人關於繼承之遺囑者。
(五)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的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的。
二、以「絕對失權」為例
如上所述,有五種法定事由會喪失繼承權,而「當然失權」中的「絕對失權」,即「故意致被繼承人或應繼承人於死或雖未致死,因而受刑之宣告者」;構成此一法定喪失繼承權的事由,必須同時具備下述要件:
(一)須繼承人本人所為。
(二)須對被繼承人或應繼承人為之。
(三)須有致死的故意:若無致死的故意,而僅有傷害的故意,而致死時,則非當然喪失繼承權(司法院83年12月14日廳民一字第22562號函覆台高院)。
(四)須受刑之宣告:乃指法院諭知「科刑的判決」案已確定者而言;至於無罪判決、免訴判決或不受理判決就不符本法定事由,因而未喪失繼承權。
三、以「表示失權」為例
如上所述,「表示失權」不同於「當然失權」。我國《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規定「表示失權」,「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的」,喪失其繼承權,構成此一法定喪失繼承權的事由,必須同時具備下述要件:
(一)繼承人對被繼承人有重大的虐待或侮辱。
(二)須被繼承人表示繼承人不得繼承。
先就「繼承人對被繼承人有重大的虐待或侮辱」說明。所謂「虐待」,乃指予被繼承人以身體上或精神上痛苦之行為,不以「積極行為」為限,更包括「消極行為」。
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4710號判決:「本件上訴人無不能同居之正當理由而拒絕與其夫施○○同居,幾達二十年之久,且自承於知悉施。患病三、四年,亦未曾隨侍在側看護,實際係對被繼承人施○○有重大之虐待……」(另參最高法院74年台上字第1870號判決)。
至於「侮辱」,乃指毀損被繼承人人格價值的行為,台灣高等法院90年度重家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上訴人在印鑑證明書背面書寫『不光榮之財產,不願繼承』,並於盧○○在場時交付被上訴人,明顯係要盧○○知悉其財產係不光榮得來,甚且辱罵盧○○做不光榮之事,致得帕金森症不能行為;對盧○○人格予以毀損,已構成被繼承人有重大之侮辱。」
另外,「須經被繼承人表示繼承人不得繼承」,此一要件即須由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且須經被繼承人之表示,才會失權;此一表示可以於「生前」表示,同時以「繼承」或「不得繼承」均可(註3)。
四、結語
綜上所述,繼承人應避免有我國《民法》第1145條第1項的法定事由,這樣才可以享有「繼承權」。繼承人實應「孝順」、「正派」,自然就不可能發生喪失繼承權之情形。
註1:林秀雄著:繼承法講義,頁32~33,2006年5月初版第2刷,自刊本。
註2:王富仙撰:〈試論我國民法上繼承權之喪失〉乙文,載施慧玲等著:繼承法制之研究(二),頁73~74,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註3:戴炎輝等合著:繼承法,頁75,2010年2段最新修訂版,自刊本。
(本文出自《永然文化出版》)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