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有錢人的焦慮「用數字證明自己夠格當父母」!直到巴菲特一通電話點醒了我

一通來自巴菲特的電話,讓我想通真正該留給孩子的資產是⋯⋯
我爸媽總說:「我們只想給你們一個更好的起點。」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像機場空中交管員一樣掌控每一筆錢;由於爸爸是建築工人,收入極不穩定。我們家幾乎沒什麼可用的錢,生活靠精打細算堆出來,任何東西都不能弄壞、不能亂買,旅遊更是天方夜譚。
但我爸偷偷為我做過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有一年聖誕節,他買了一台全新的 iMac 給我。對我們家來說,那台電腦根本就是炸彈。他不顧媽媽反對,堅持帶回家。媽媽怒不可遏:「你竟然買了這麼貴的東西!」他們為這台電腦吵到幾乎要家庭革命,而我抱著那台電腦,默默走進房間,鎖上房門,假裝沒聽見他們的咆哮,只專注在開箱、設定。那是我人生第一台電腦,我知道,爸爸是站在我這邊的。
我們的錢從來就不多。我還記得朋友們在聊《魔法奇兵》、《淘小子看世界》,我只能跟著笑,裝得好像我也看過。我們家沒有有線電視,但有一堆從圖書館借來的書,媽媽對書從不吝嗇。就這樣,書加上那台電腦——就是我童年僅有的奢侈品。
我拚命創業,是為了讓孩子有選擇的自由
現在,我是父親了。我也想給孩子更好的。我希望他們不會像我一樣,得靠裝懂來融入世界。我希望他們從小就知道「有選擇」是什麼感覺。
這也是我這麼拚的原因。拚命工作、創業、熬夜,就是想確保孩子站在一個比我更好的起點上。即使現在事業成功,銀行帳戶的數字不斷增加,焦慮卻從未減少。因為我知道,背後的壓力不只是錢——而是對「身為一個父親」這件事的期待。
我常常早上送小孩上學,看見另一個男孩從一台破旅行車下來,媽媽穿著舊外套、滿臉倦容。我看著自己的 BMW、兒子身上的是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的上衣,心裡突然一陣抽痛。因為那個男孩曾經是我。
我努力工作、存錢、擴張公司,總以為這樣才有安全感,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方式」。但後來我發現,不只是我這樣。許多有錢人也一樣焦慮,一樣用數字證明自己夠格當父母。
有一次,我在私人飛機上打電話給我的兒子,他問:「爸,你去哪裡?」我說我要見一些非常成功的人。結果我真的見到了——投資人、執行長,身價百億。但見面以後,我只覺得可怕。他們在比誰的資產有更多零,誰的遊艇更大,誰的別墅更多。我打完電話回家,一邊哄孩子睡覺,一邊想著:「這樣的未來,我真的要走下去嗎?」
陪孩子賣檸檬水,而不是給他花不完的生活費
後來,我接到一通來自巴菲特的電話。是的,那個巴菲特。淨資產超過千億美元,掌管超過六十家企業、三十多萬名員工。他卻不是來談商業的。他說,他會把自己99%的財富捐出去,留給孩子的只是一筆「足夠做點了不起的事」的資源。不能太多,否則會毀了他們。不能太少,否則會局限他們。他說:「那些錢對我來說已經沒有用了。」
我聽著電話那頭那個像祖父一樣親切的聲音,突然明白了什麼。
我們能給孩子的,不是我們累積的資產,而是我們怎麼使用這些資產的價值觀。是我們對「錢從哪裡來」「該拿去換什麼」的理解。是我們的選擇、我們的生活態度、我們的在場。
我不想讓孩子變成那種我曾經最討厭的富家小孩。我希望他們知道: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不是帳戶裡的錢,而是他們自己能夠創造價值、面對失敗、選擇方向的能力。
我開始陪孩子一起賣檸檬水、教他們怎麼存錢、怎麼付帳、怎麼知道一個東西值不值得買。那些比我賺進的任何一張大鈔票都重要。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致富的心魔: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的致富人生》,作者:安德魯・威金森)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