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善用台灣特色 降低川普衝擊
最近美國副總統范斯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被問到美國民生用品物價為何還沒有下降,通膨問題仍未見紓緩?他略有不耐的表示川普才剛就職,怎可期待美國高物價問題可以立即解決?范斯更直言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所有政策都需要時間才能有效果。
范斯同樣的話也應該說給川普聽,美國川普總統才上任已掀起旋風,公布的規定令人目不暇給。川普希望所有政策都可立竿見影,要求所有國家配合美國,落實以美國為軸心的「公平」經貿政策。
以牙還牙的報復措施當然並非台灣選項;但台灣也不能一直處於被動,應向美國據理力爭,凸顯台灣與其他國家不同,唯有將台灣差異化,才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台灣去年為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國家,但台灣對美國出口約八成為中間產品,比重遠高於其他美國主要貿易逆差國家;這些中間產品幾乎是供美國產業生產所需,並沒有直接的競爭關係。
以川普總統非常關心的車輛產業為例,台灣不但沒有如同其他國家大量出口整車,反而是以出口車輛零組件為主,主要是供給美國售後市場,提供美國消費者更便捷的服務。另外在鄉村獲得高支持的川普,非常在意美國農產品出口受阻而損害農民利益;而二○二三年台灣則是美國農產品第八大出口國,美國對台灣長期享有農產品貿易順差。
事實上,台灣與美國產業高度互補,長期維持緊密的供應鏈關係;由於欠缺國際品牌加持,台灣企業在不同時期為美國的品牌代工,從早期的鞋帽、紡織品,逐步轉向電子產品、資通設備,直至現今的智慧型手機、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等相關產品,使美國企業可以專注創新,加速技術升級。
以美國念兹在兹的半導體為例,美國多次對台灣半導體的壯大感到不安甚至不滿;川普政府也揚言要對台灣半導體加徵關稅,台灣要據理力爭。課徵關稅反而會提高美國的生產成本,並降低對美國上游半導體產業設計及設備的需求,絕對是一雙輸的結果。
美國企業是台灣半導體最主要客戶,例如台積電六成以上營收來自美國客戶。台灣更要說服美國,晶片製造需要巨額資本投入,在全球分工更加細密下,美國不可能全程一條龍掌控半導體所有生產環節。美國科技品牌及IC設計大廠在台灣半導體業者的支持下,不需要昂貴建廠成本及設備攤提,而能把所有資源集中在上游研發和創新上,才能創造更高附加價值。
川普政策雖然充滿侵略性,但絕非鐵板一塊而不可撼動;而台灣與美國的經貿關係,確實有特殊之處。台灣應由貿易到投資面、農產品到高科技項目、民生至國防,以及其他各層面,建構完整的論述;並透過各種管道勇敢向美國發聲,才有可能降低衝擊。
(作者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