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開店ESG STORE 盼明年底成功媒合百件專案 雙向一站式服務 企業實踐永續最佳場域

【撰文╱吳昌儒 攝影╱吳尚鴻】
含括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三大概念的ESG是企業經營重要指標,在農業領域中實踐ESG也成為重要趨勢。農業站在氣候變遷第一線,不僅生產過程與環境交互影響,也牽動糧食安全,是社會安定的基石。企業投入農業ESG,協助農業永續發展,自然環境、社會大眾也能受益。為促進企業對農業ESG的參與,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成立「ESG STORE」平臺,期待明(2026)年底平臺能成功媒合100件農業ESG專案。
農業部去年10月底成立ESG STORE平臺,目前在媒合專區上架55個專案,涵蓋永續農業、碳匯及保育、農業文化及生活三大領域。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說,「我們做ESG的目的,除了對農業好,對企業也要好,不是單方面從企業取得資源。有企業資源挹注,幫助農業在永續上做得更好,企業也同時能獲得他想要的。」
目前ESG STORE媒合專區架上規劃企業投入總經費最高、達2,400萬元的專案「嘉南大圳綠廊營造」,由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提出,預計在嘉南大圳沿線兩側種植約3公里綠廊,面積共約4.1公頃。總經費第二高則是「農耕機械電動化專案」,規劃投入1,200萬元,希望研發、產製能取代燃油農機功能的各式電動農機具。第三高的「新黃金廊道-永續糧食推動計畫」規劃投入720萬元,由企業與在地雜糧業者合作,聯名推出節水雜糧新加工品,改善彰化、雲林受地層下陷影響的生態環境。
ESG STORE開張後,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出的「蘭陽平原農田生態營造專案」與新光保全率先展開合作,進行農田生物多樣性調查。同時花蓮農改場一鼓作氣,協助曾受「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計畫輔導的農友,提出「特色作物(火蔥)種原保存與利用專案」、「太巴塱Katepaay紅糯米加值與部落守護計畫」、「Falinono保種與永續種植行動」、「織羅部落農田生態營造專案」等阿美族傳統作物與食農主題的「找回原力」系列專案上架,已吸引不少企業前來洽詢。
莊老達表示,上架專案經費仍需依實際合作內容調整,金額、數量並非評量執行成果的絕對性指標,但希望能在明年底看到至少有100件來自農業端的提案,透過平臺被媒合成功,進而吸引更多企業投入農業永續ESG。
引導企業投入農業ESG 確保資源有效分配運用
ESG議題十分廣泛,即便大方向不難掌握,但每間企業預期達成的目標,以及自身可發揮的專長都不盡相同。莊老達表示,企業投入農業ESG帶來的效益,除了在E(environmental,環境)的部分一般較容易理解,在S(social,社會)方面,可從「零飢餓」議題著墨,例如2022年農委會(今農業部)曾與信義房屋,攜手全國45處農村綠色照顧社區以及69處農漁會,投入協助農村社區、鄰近村里高齡者與弱勢家庭的供餐服務,並研修「國內糧食救助作業要點」擴大救助糧申請對象等,發揮綠色照顧。
在G(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部分,雖然涉及公司內部管理(例如公司風險管理、資訊安全、供應鏈管理等),企業無須從農業場域實現,但也有企業採購優良食材用於供應員工餐食,照顧員工健康的案例。目前包含崇越科技、凱基證券及啟碁科技等3家企業的員工餐廳,皆已採用有機食材,並簽約納入綠色餐飲指南(Green DiningGuide, GDG),不僅照顧自家員工,更能支持對環境友善的有機農業。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