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技跨足食品產值居冠 醱酵技術達國際水準

【撰文╱余麗姿 攝影╱吳尚鴻】
農業生物技術產業2023年營業額為895.8億元,其中食品生技領域631.3億元,占比七成,是農業生技發展的主力。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啓成表示,農林漁牧畜的農產品一年產值約6,000億元,食品工業製造工廠產品的產值大約1兆元。農產品的產值中,大約五至六成會進到食品加工廠,這些農產品如果不做食品加工,容易腐壞,進而跨入食品科技領域。
位在新竹的食品所,成立至今近一甲子,所長廖啓成在食品所服務超過30年,擔任所長一職邁入第11年,成功協助農產品跨足食品生技產業。「桌上這些巧克力、咖啡、康普茶、卵磷脂、高纖土司,都是生技食品。」他說,加工食品和食品生技,兩者判別方式,「在原料開發及生產製程上,有使用到各種生物技術,例如有運用到醱酵工程、菌種或酵素,才算生技。」
廖啓成指出,食品所有一個計畫篩選很多本土的酵母菌,這盒福灣巧克力使用經篩選的特殊酵母菌,會讓巧克力有特殊風味;食品所與桃園楊梅的業者合作,在咖啡製作過程中,用酵母菌醱酵,以腸道微生物組概念來做,概念類似印尼麝香貓咖啡,加菌種則可讓風味不一樣,習慣一天兩杯咖啡的他,輕輕喝了一口說,「有濃濃果香味。」
酵母菌更常用在麵包,廖啓成說,根據衛福部定義,高膳食纖維定義為食品每100公克所含膳食纖維量須達到或超過6公克,一般白吐司含膳食纖維量約1克,全麥麵包也只有2、3克。加入麥麩可提高膳食纖維含量,但放太多會刺喉,所以麥麩就需要做一些醱酵或酵素處理,也就是添加菌種及使用酵素成分來進行生化反應,現在已符合高纖定義,且吃下去不會感到刺喉。
康普茶製程也是生物技術。「早期是紅茶加糖,然後加醋酸菌,還有一點酵母菌,後來更新還有一點點乳酸菌。」廖啓成說,以康普茶為原料以外,還可以加桑椹或其他水果成分等做二次醱酵,製成其他口味的康普茶。
農業生物技術應用 製成酵素或機能性保健食品
廖啓成表示,全世界對生物技術的定義並不統一,可分成廣義和狹義定義。狹義定義傾向1980年代後的基因工程技術所產生的產品,農產品做基因工程創造基改作物。廣義指的是運用微生物去做醱酵,但一般來講,早年臭豆腐醱酵,屬於傳統醱酵產品,一般沒有列入生物技術。
臭豆腐風味形成關鍵,主要在醱酵「臭滷水」中的微生物菌叢,廖啓成說,在食品科技的進展下,臭滷水製作已可以透過分離純化的菌種進行培養製作,將臭豆腐裡的菌分離,再拿去培養,又把菌種申請專利,而且不是單一的菌,是一群菌種,此為生物科技的運用,「臭豆腐發酵菌種之篩選及優良臭豆腐之開發」技轉一、二十家業者,大幅降低食安風險。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