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晚間23時32分 花蓮近海規模5.2地震 最大震度3級

中國修法新增的援引加入和優先權恢復、 增加與改正的牽連關係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邱英武╱北美智權 智權法規研究組資深副理

中國專利法師施細則第45條的援引加入與同法第36、37間的關係如何?再對應到台灣的規定,二者間是否有不同?

筆者曾於《淺談兩岸專利優先權主張復權、新增與修正》一文中談到中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36、37條,對於申請案遲誤主張期間或記載錯誤的優先權主張,給予恢復、增加與改正的權利[1]。惟於同法第45條中也有涉及優先權基礎案的規定;於此,再深入說明該二項制度的關係與注意點。

● 中國規範

首先,中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45條的條文如下:

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缺少或者錯誤提交權利要求書、說明書或者權利要求書、說明書的部分內容,但申請人在遞交日要求了優先權的,可以自遞交日起2個月內或者在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指定的期限內以援引在先申請文件的方式補交。補交的文件符合有關規定的,以首次提交文件的遞交日為申請日。

從上條文可知,第45條在確定申請日時,若權利要求書或說明書發生缺少或錯誤之情形下,可以援引在申請時已經主張的優先權基礎案內容加入此申請案中,以確保申請日的取得,在中國稱作[援引加入]。此時,回看申請日取得的條文,則是同法第43條如下,應備具的文件除申請書(中國稱為請求書)外,於發明申請案,尚須有說明書、權利要求書,而實用新型申請案,則是在說明書中還必須包括附圖,設計申請案則是圖片/照片與簡要說明。

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收到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請求書、說明書(實用新型必須包括附圖)和權利要求書,或者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的請求書、外觀設計的圖片或者照片和簡要說明後,應當明確申請日、給予申請號,並通知申請人。

既然同法第45條是適用於確認申請日時,涉及優先權基礎案的[援引加入]狀況,則申請日確認後的優先權恢復、新增及改正的規定,自應是不能適用到該條。也就是說,對於以優先權恢復、新增以及改正的優先權基礎案,不能適用於確認申請日的[援引加入]規範。

茲舉例如下:

申請人A在2023年1月15日提出發明申請案,並且主張申請日為2022年2月20日的X為優先權基礎案。之後,在官方尚未確定申請日且未被駁回申請案的前提下,發現遺漏了部分說明書內容,但見於X申請案中,另遺漏未主張的先申請案Y(申請日為2022年4月5日)。於是依據專利法施行細則37條規定,對於Y先申請案提出增加優先權主張,並依據同法第45條規定,主張X申請案的援引加入。此時,X申請案的援引加入是合法主張,而Y申請案是准許新增優先權主張。

而若遺漏的說明書內容變成散見於X以及Y先申請案中,除對X提出援引加入外,對於Y先申請案則是新增以及援引加入均提出主張。此時狀況會不同於前段敘述,就是Y申請的援引加入是會被否決。因為依據專利審查指南第一部份第一章4.7.1(4)的規定[…屬於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三十六條和第三十七條規定的情形,不適用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五條的規定。]也就是說專利法實施細則第36條的恢復優先權主張以及同法第37條的新增與改正優先權主張之在先申請案,均不可以作為援引加入的優先權基礎案。

● 台灣規範

而對於申請日取得,台灣的條文,則是

專利法第25條

申請發明專利,由專利申請權人備具申請書、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摘要及必要之圖式,向專利專責機關申請之。申請發明專利,以申請書、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及必要之圖式齊備之日為申請日。

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及必要之圖式未於申請時提出中文本,而以外文本提出,且於專利專責機關指定期間內補正中文本者,以外文本提出之日為申請日。

未於前項指定期間內補正中文本者,其申請案不予受理。但在處分前補正者,以補正之日為申請日,外文本視為未提出。

專利法施行細則第24條

發明專利申請案之說明書有部分缺漏或圖式有缺漏之情事,而經申請人補正者,以補正之日為申請日。但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仍以原提出申請之日為申請日:

一、補正之說明書或圖式已見於主張優先權之先申請案。

二、補正之說明書或圖式,申請人於專利專責機關確認申請日之處分書送達後三十日內撤回。

前項之說明書或圖式以外文本提出者,亦同。

將前述例子以台灣的法律去看,卻是有不同的結果。同樣在因缺漏說明書內容且申請日尚未確定,也未被以不予受理駁回申請案的狀況下,在台灣,則是可以將復權申請核准後的國際優先權基礎案中已經揭露之內容,主張以專利法施行細則第24條第1項第1款規定,補正申請案缺漏之說明書,而保有原提出申請之日,作為申請案之合法申請日,而非以補正之日作為申請日。

再則,請注意,不論是中國的[援引加入]或是台灣的[補正],主張以優先權基礎案已經揭露的說明書或圖式,補上後申請案闕漏部分。此補上之闕漏部分,均不可以超出後申請案提出申請時已經揭露的內容。也就是說,若優先權基礎案揭露二個發明內容,而後申請案提出申請時,僅揭露其中一個發明,兩岸都不允許藉由[援引加入]或[補正]途徑,將在後申請案提出申請時,未揭露的另個發明,拉入後申請案中。

 

備註:

 

作者:邱英武
現任:北美智權 智權法規研究組主管
經歷:電腦週邊產品製造公司管理部門(法務、IP、人事與總務)主管

國內第一家同時取得SDA協會與MMCA協會BOARD MEMBER公司的法務/IP主管

大專院校講師(1995-2002)

智慧財產局專利審查官訓練課程講師(2013、2014)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8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談專利法第97條第1項第1款的實際損害法與「真正的」損害

陸配李貞秀遞補立委爭議 劉世芳:忠誠只能對中華民國

陸配李貞秀能否遞補立委 劉世芳:與立法院審慎處理

柯文哲光頭造型提訊 北所:他主動要求剃髮

相關新聞

海底電纜成為角逐地緣政治關鍵產業

海底電纜(下稱海纜)產業的發展,牽涉到大量數據傳輸,在掌握數位主權將成為主導現今雲端產業龍頭的趨勢下,海纜產業儼然成為地緣政治的必爭之地。因此,一場以美中兩國為領頭,並以網路數據傳輸產業為主戰場的爭奪戰正在海面下無形展開。本文將簡單介紹目前美中兩國及俄羅斯在海纜產業的布局、可能引發的風險及目前美國的作為。

中經院全面分析 川普重回白宮如何牽動美中台經貿及科技發展

在2024美國總統大選由代表共和黨的川普以壓倒性姿態勝出後,各國均對川普當選後的政策會對全球經貿及政治外交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高度關注。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指出, 川普以美國再度偉大為競選主軸,強調低稅率、高關稅、管制移民、反對綠色新政,這些政策短期有利股市、經濟成長,但長期來看,會不會造成二次通膨,進而使美國貨幣政策改弦易轍,並影響全球經濟、金融的走勢,值得觀察。 此外,川普在選前頻頻放話,將持續對中國的貿易 / 科技戰,而且指出,台灣人搶了美國人的半導體工作,也必須支付美國保護費,並以GDP的10%編列國防經費。由此觀之,川普重新入主白宮,勢將影響台灣、中國、亞洲、全球經濟,乃至產業、科技政策的走向,以及兩岸的政經局勢,值得政府及企業界正視。 為此,中經院於川普正式宣佈當選後,旋即舉行了「牽動美中台貿易及產業、科技發展的美國總統大選」研討會,由中經院各領域菁英,以美國大選的發展態勢及背後政策的走向,探討其對台灣貿易、兩岸局勢、產業科技、財政等各個層面的影響,並研擬因應對策,作為政府未來政策規劃的遵循方向。

工業設計轉向無實體及虛擬環境 - 5:澳洲、加拿大與日本對無實體設計保護的政策趨勢

科技的進步習慣性的地超越並挑戰現行法律法規,對於智慧財產權制度,在註冊設計的進步挑戰智慧財產權制度層面上也不例外。儘管技術進步可以帶來新的設計形式,但國家法律在確定新的或新興的設計是否能夠受到保護的能力僅限於設定主題資格的定義。 然而,那些不強制要求虛擬設計與產品之間存在聯繫的司法管轄區(例如歐盟和英國),虛擬設計(例如透過虛擬實境「VR」顯示並存在於虛擬環境中的 GUI)可能更容易受到保護。 本篇將介紹澳洲、加拿大與日本對於無實體設計保護的作法。

中國修法新增的援引加入和優先權恢復、 增加與改正的牽連關係

中國專利法師施細則第45條的援引加入與同法第36、37間的關係如何?再對應到台灣的規定,二者間是否有不同?

談專利法第97條第1項第1款的實際損害法與「真正的」損害

專利法第97條第1項明訂三種專利侵權之損害賠償計算方法;其第1款稱為「實際損害法」,分為「具體損害法」與「差額說」。本文舉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88年度訴字第67號民事判決為例,以點出司法實務並未探究「真正的」實際損害,而將實際損害的範圍限縮在專利產品的銷售量損失。此限制是否為妥當,值得探究。

雲端協助運算方法屬於抽象概念不具專利適格性? 2024年Eolas v. Amazon案

美國Eolas公司擁有一種雲端協助運算的方法專利,並以此提告Amazon、Google和Walmart等大公司。但Amazon等公司反擊,主張該專利只是一抽象概念,不該獲得專利保護。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於2024年2月1日判決Eolas敗訴後,Eolas向最高法院上訴。最高法院於同年10月7日決定不受理此案,故此案確定,Eolas的專利無效,Amazon、Google和Walmart勝訴。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