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越關稅調整揭示新風向 台商投資布局須超前部署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隨著美國近期調整對越南進口商品的關稅政策,全球貿易局勢再度出現劇烈波動。特別是針對高科技、AI與綠能等關鍵產業的高額稅率,引發新一波科技貿易戰火。對以越南為生產基地的台商而言,這不僅是稅務壓力的升高,更是一場供應鏈重構的試煉。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7月15日舉辦的「美越貿易變局下台廠因應之道」論壇中指出,美方主張「對等關稅」原則,除將對越關稅由原本46%調降至20%,也針對經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額外課徵40%「轉運關稅」。此舉反映出未來企業不僅要追求生產成本的競爭力,更須確保供應鏈的原產地可追溯性與合規透明度。
越南成投資熱點 同時也是監管焦點
越南之所以成為焦點,並非偶然。2024年,美國對越南的貿易逆差已突破1,235億美元,使其自然成為美方調整貿易策略的首要對象。越南雖擁有多項自由貿易協定(FTA)與東協區域經濟整合(RCEP、CPTPP)優勢,加上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吸引大量台商設廠。但正因為其作為替代中國供應鏈的重要節點,美方對其貿易行為與產地來源的審查也日益嚴格。
勤業眾信國際租稅服務資深會計師許嘉銘指出,這波政策變革對深耕越南的台商構成多重壓力 — 不只是營運成本提升,也包括供應鏈合規與技術來源追溯方面的風險。越南當地的供應鏈尚未全面成熟,部分原物料高度依賴中國大陸,若原產地資訊不符規範,極可能成為轉運稅徵收對象。
四項策略建議 助台商化風險為契機
針對台商面臨的新局,勤業眾信提出以下四項行動方案,以協助企業降低風險並提升營運彈性:
- 加速供應鏈在地化與取得認證
台商應主動盤點其供應商原產地結構,優先尋找越南在地供應商或具可追溯性來源的替代供應鏈,同時取得「Form D」或「產地證明(C/O)」等國際認證,以符合FTA規定與減輕稅務風險。
- 運用政府資源分散轉型壓力
勤業眾信提醒企業,行政院核定的「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總額高達930億元,涵蓋金融支援、研發轉型補助、海外拓銷津貼與稅賦優惠,可協助企業在轉型期間降低成本,維持競爭優勢。
- 強化與客戶的合規溝通與文件準備
台商應主動與美方客戶溝通,釐清其對產品報關、原產地標示與合規文件的要求,並提早完善文件流程,避免海關稽查、報關延誤或罰鍰等不確定風險。
- 多元化市場與產能配置,分散單一市場依賴
對於出口高度依賴美國的企業,建議積極尋找CPTPP、RCEP等涵蓋的其他市場,或考慮將部分製造據點遷往如印尼、泰國等具FTA優勢且政策穩定的新興國家,以降低地緣政治與稅務衝擊。
越南仍具吸引力 但轉型需審慎
勤業眾信策略、風險與交易服務營運長潘家涓指出,儘管面臨政策調整與不確定性,越南依舊具備相對穩健的經濟動能與政經環境。該國亦為東南亞區域中關稅負擔較低的製造據點,具一定競爭優勢。然而,她也提醒,台商不可過度依賴「單一廉價」模式,而應藉此機會推動短鏈佈局、提升數位化能力,並以策略性併購等方式優化供應鏈彈性。
稅制改革與合規壓力加劇
來自Deloitte越南的全球華人服務及稅務部副總經理黃建瑋強調,隨著越南加速行政結構與稅務制度改革,企業在進出口過程中將面臨更嚴格的審核與規範。他建議,企業應建立系統化的原產地與稅務風險管理機制,包括轉運風險控管、稅務優惠資格重審,以及針對增值稅退稅政策的調整提前布局。
ESG與數位轉型成為供應鏈新要素
面對貿易壁壘與全球ESG規範日趨嚴格,資策會國際合作發展中心主任王志翔指出,企業若仍以過往「低成本生產導向」經營海外據點,恐難應對未來的全球市場要求。他建議,台廠應以中長期視角,針對供應鏈韌性、法規遵循、數位工具導入與碳排管理等多面向,建立全面規劃藍圖。
他補充,數位轉型與AI技術正成為供應鏈彈性與透明度提升的關鍵工具。企業不僅應在生產流程中導入智慧化系統,更需在資料管理與回應稅務查核方面具備即時追蹤與快速調整的能力。
挑戰背後藏機會,超前部署才是關鍵
美越關稅新政不僅是一場稅務與政策挑戰,更是一場供應鏈重構的試煉。對台商而言,如何在全球風險與政策變動中保持彈性、掌握合規優勢並提升永續與數位競爭力,才是未來能否突圍的關鍵。善用政策工具、超前部署、多元布局,台商將有機會在這場全球供應鏈洗牌中找到新的成長動能。
|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4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成為我們的訂戶,以掌握最關鍵的專利商標智財消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