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嘿!庫克傲秀家中蘋果裝置獨缺它 網笑翻又被對手吐槽:連自家人都不挺

拜登與川普的友善握手過後:國防與司法部長人選爆爭議

影/鄭文燦涉貪案 台塑前執行副總侯水文當庭認行賄求緩刑

科學人/介入時機很關鍵!再生醫療怎修復脊髓損傷 醫解析限制與術後復原

脊椎示意圖。圖/Ingimage
脊椎示意圖。圖/Ingimage

目前國內脊髓損傷者約有6萬5000名,平均受傷年齡僅27歲,平均每年增加4000人到5000人,其中以年輕人為主要族群。細究脊髓損傷的原因,最主要是外傷造成,第一名是車禍,第二名則是從高處墜落,其他包括運動傷害、跌倒與暴力傷害,其中車禍是造成頸部脊髓損傷的主因,高處墜落則是胸、腰脊髓損傷的主因。

脊髓損傷會導致脊神經失去部分或全部功能。脊髓位於脊椎中央,負責將大腦的訊號傳遞到四肢,如果頸部脊髓受傷,會造成頸部以下四肢的問題,嚴重時可能造成四肢癱瘓;胸、腰椎部位的脊髓受損,主要會影響到下肢行動。依照緊急程度分為三個階段:

急性期:

脊髓損傷發生後三到五天,也可能長達數週,此時的神經損傷症狀包括下肢或四肢癱瘓,以及感覺喪失;同時也可能產生脊髓休克,脊髓因暫時失去功能,造成自主神經問題,例如低血壓、心律紊亂與排泄困難。這時候通常會在加護病房治療。

亞急性期:

持續約數週到數月,病人對於神經損失造成的混亂症狀逐漸穩定,可以離開加護病房,如果脊髓損傷情況不嚴重,會有部分神經功能恢復,但隨著神經休克緩解,患者可能出現痙孿,部分患者自主神經問題仍會持續。

慢性期:

通常是數月、數年到終身,這時脊髓損傷的急性症狀逐漸穩定,但也意味著脊髓損傷很難恢復,通常病人會面臨到後續的復健與生活,如何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將是這個階段需要面臨的問題。(詳見下圖〈一圖看懂〉)。

過去認為神經細胞再生與修復能力差,脊髓損傷多半採用保守治療,在急性期先穩定脊柱,如果脊髓壓力過大,需要進行脊髓減壓,同時使用類固醇等藥物避免發生脊髓炎與水腫。到了亞急性期,重點為復健治療,避免產生痙孿。慢性期除了持續復健,還需避免其他併發症,像是褥瘡、泌尿系統感染等。

圖擷自科學人雜誌。科學繪圖/江勻楷
圖擷自科學人雜誌。科學繪圖/江勻楷

再生醫療在亞急性期介入最恰當,慢性期成效相對差

再生醫學在脊髓損傷治療的運用,包括透過幹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電刺激治療等,協助病人修復受傷的脊髓,其中,幹細胞治療在台灣主要是利用間質幹細胞進行治療,從脂肪、皮膚或腎採集細胞,接著在實驗室找出間質幹細胞並複製,國際標準為達到三億個幹細胞,但目前的作法是最少要複製到五千萬個幹細胞,再分次注射,觀察幹細胞的生存狀況。

假設有一位20歲男性,因為騎摩托車發生意外,被高速撞擊後甩出,雖然腦部沒有出血,卻造成頸椎斷裂。當病況進入亞急性期,是再生醫學最好的介入時機,這時候可以開始進行細胞培養,同時進行神經監測,確認是哪幾條神經損傷、神經是否有糾結成一團,這些都會影響後續細胞生長。如果神經有糾結成團時,需要進行「神經撥開術」,撥開意思不是把神經切除,而是像梳頭髮一樣把神經理順,後續細胞治療才能事半功倍。

事實上,再生醫學不只是細胞培養與注射,更重要的是有沒有適合細胞再生的環境,就像是栽種植物一樣,除了植物本身外,土壤、營養、陽光等都不可缺少。在人體也是一樣,如果神經糾結在一起,提供細胞生長的環境就不好,也會阻礙細胞再生;其次,除了注射細胞外,還需要加入幫助細胞生長的因子,像是外泌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都能有助於神經細胞再生。

台灣在實施「特管辦法」時,再生醫學僅能使用在末期,所以細胞治療的案例多是慢性期病人,但根據之前的回溯研究發現,當病人到慢性期時,雖然也有成效,但需要更長期的復健來幫助神經恢復。

現在一些臨床試驗發現,使用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最佳的介入時間就是亞急性期,在亞急性期介入可以更快重建損傷的神經組織,幫助神經再生。「再生醫療法」通過後,拿掉了末期的限制,再生醫療未來就能在亞急性期介入,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病人。

目前國外有些再生療法會在急性期就介入,先給予病人低溫治療,原因是脊髓損傷時,氧氣消耗量大,容易出現大量自由基,造成細胞損傷;此時給予低溫治療,可以減少氧氣消耗,避免自由基大量產生,將急性期縮短,延長亞急性期,有助於後續的細胞治療。(整理/林又旻)

【醫師解惑】

疑惑1:再生醫療還可以治療哪些神經疾病?

目前最快可以實驗的應該是中風。腦中風分成兩種,一種是血管被堵塞,也稱為缺血性腦中風,一種是血管破裂,也就是出血性腦中風,細胞治療主要用於出血性腦中風。人的大腦就像豆腐一樣,裡面充滿神經細胞,而血管則是包覆在其中,當血管爆裂時,我們無法越過神經去拯救血管,只能破壞部分大腦神經,但也容易形成二次傷害,所以現行方法使用立體定位法,規劃破壞神經最少的途徑,從腦部打一個小洞進入患部,把出血的地方堵住,然後把流到大腦神經的血液吸乾。當大腦中只剩薄薄一層血塊時,就可以施打幹細胞,幫助大腦神經再生。

除了大腦、脊髓這類的中樞神經外,像是視神經受傷、嗅覺神經斷裂、聽神經受損等周邊神經損傷疾病,都有研究人員在進行相關研究,這類型的治療成效跟脊髓不同,成功率起伏大,但未來相關的治療還是可以期待。

疑惑2:透過再生醫療進行脊髓損傷治療時,會有哪些限制?

第一個是病人損傷時間,如果損傷過久才治療,成效也會較差。其次是病人的身體機能,如果病患有免疫性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不建議細胞治療,因為在分化時容易出現問題,可能會造成排斥反應。第三是感染中的病人,感染病人有可能造成實驗室污染或是自身感染,增加治療的風險。最後是整體評估,包括病人的身體是否健康,血液是否正常,病患是否有心臟疾病,以及病人心理狀態是否合適等,都需要進行全面的檢視。

在年齡上,雖然目前相關研究多以成人為主,也有少部分是兒童或青少年的研究,但在臨床上的實務經驗,兒童或青少年的復原能力較強,有時候根本不需要介入,或是輕微介入,就能有很好的成效,所以如何介入治療還是需要醫師進行全面評估。

疑惑3:患者後續該如何維持細胞治療效果?

細胞治療後不代表從此復原,更重要的是如何維持。首先,病患要定期回診,監控細胞治療後的情況,讓醫師可以判斷目前恢復狀況,動態調整治療方案。第二,持續進行復健,包括肌肉訓練、關節訓練等,可以幫助病患增加肌肉力道,防止二次損傷。第三,攝取足夠的營養,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在復原的過程中,需要有大量的營養幫助再生,所以要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此外,良好的睡眠與休息,戒除抽菸與喝酒,都有助於細胞再生。最後是心理建設,細胞治療並非仙丹妙藥,可以讓人快速復原,所以病患會因期待落差而有情緒上波動,甚至是焦慮、憂鬱等,所以親友與專業人士的心理支持就顯得更重要。

・ 醫 師 小 檔 案 ・

方鵬翔

員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中醫系雙學位、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班、中興大學博士班,曾任輔英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專長為肩頸痠痛、坐骨神經痛、骨質疏鬆、關節退化、脊髓內視鏡手術、細胞治療及再生療法。

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

本單元獲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贊助。由《科學人》團隊獨立採訪撰稿。若想要了解更多細胞治療及照護相關資訊,可點擊上方「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logo,此平台由多位醫師專家進駐,可安排20分鐘的線上諮詢, 獲取正確完整的醫學資訊。

(本文出自2024.11.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幹細胞 患者 科學人雜誌 醫學

延伸閱讀

科學人/推出全球首支單晶片隨身碟! 群聯創辦人談未來AI市場需求

科學人/今年會有幾個颱風登陸?新模型數月前就能預測 測試準確率達98%

科學人/癌症治療新曙光!不限末期病患使用 圖解4種免疫細胞療法

科學人/不可逆…350萬人受退化性關節炎所困 「細胞治療」帶來新思路

相關新聞

想考高分 讀書不能只「用看的」!國英數社自各科名師親授這樣複習最有效

明明讀了書,卻還是考不好,最是讓人氣餒。資深教師觀察,願意讀書的孩子,通常只要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成績就會有感進步,大人的任務,是陪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鼓勵孩子再多堅持一下。

「有一種愛情 叫岑永康與張珮珊」明星主播閃婚23年靠這3秘訣相看兩不膩

「王子與公主相愛後,從此便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樣的情節,多數成年人都不相信了,但岑永康與張珮珊,卻趨近於此,何以能將柴米油鹽活成童話故事?兩人答曰:「愛,是需要練習的。」

閱讀數學/超受歡迎的《妙妙犬布麗》

你聽過《妙妙犬布麗》(Bluey)這部兒童動畫嗎?這是一部近年來在親子界中非常、非常、非常紅的一部動畫...

好讀周報/學才藝無用?多數東大生從小學鋼琴、游泳 對讀書生活都有益

日前「才藝無用論」在台灣社群熱議,列出童年學過十大最沒用才藝。日本人一樣熱中送孩子學才藝,歷年調查發現,考進東京大學的人...

科學人/介入時機很關鍵!再生醫療怎修復脊髓損傷 醫解析限制與術後復原

前國內脊髓損傷者約有6萬5000名,平均受傷年齡僅27歲,平均每年增加4000人到5000人,其中以年輕人為主要族群。細究脊髓損傷的原因,最主要是外傷造成,第一名是車禍,第二名則是...

好讀周報/紐約行人「亂穿越馬路」合法化 議員:新法有助改善種族正義

美國紐約市議會通過行人「亂穿越馬路」(Jaywalking)合法化法案,該市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