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今回暖 吳德榮:明鋒面快閃一天轉雷陣雨周四鋒面再來

台中大雅凌晨傳槍聲?十多人互毆還拿出狼牙棒 6人受傷送醫

深耕計畫拔尖加重高教M型化 學者評:砸錢仍未見前景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發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成效評估研究」。記者許維寧/攝影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發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成效評估研究」。記者許維寧/攝影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記者會上發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成效評估研究」,學界研究指出,高教深耕計畫側重校際間的「競爭」,最終擴大了大學兩極化的問題,甚至高教資源M型化已日趨明顯,淪為同質化的惡性競爭。

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2018年後教育部發布高教深耕計畫,分為兩期實施、一期五年,兩期經費加總達1820億元,但其中高比例仍是競爭型經費,近年教育部政策拔尖少數大學競爭世界一流,但可惜年復一年,仍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黃昆輝說,國內大學好的確實少,但差者也很多,幾乎沒有中間值,可見教育部側重明星學校的卓越政策應值得檢討,相信也到了檢討的時刻。

前教育部技職、高教司長黃政傑說,大學執行深耕計畫時可說「愛恨交織」,經費20%為普惠型,80%為競爭型,而深耕計畫經費龐大,難免淪為透過經費誘導學校做教育部想做的事,而學校為獲得經費則屈從於計畫,審查機制也出現一體適用的偏差、欠缺給予個別學校定位空間。

黃政傑更表示,深耕計畫規模愈大,其競爭也愈大、對大學的綑綁愈緊,本應由大學自主的辦學方向被計畫侷限,便難以破除辦學標準化的狀況,且因計畫側重競爭,最終不僅未改善大學教育兩極化的現象,更可說擴大了兩極化的問題。

黃政傑建議,現行深耕計畫審查用同樣的框架和指標,應有必要研議調整為分層、分級、分類審查方式,呼應不同學校的需求發展和建立特色,且應嘗試減少校際間的不良競爭,改促進大學的校際合作。

再者,黃政傑也說,應縮小深耕規模,但此非減少經費,而是把有成效的項目納入大學常態運作;執行良好的項目,則應納入教育部補助的年度經費,才能有利大學常態運作。

國立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則說,深耕計畫經費分配機制確實有改善空間,如補助增加,但容易使大學在計畫執行上疲於奔命,影響校務正常發展和自主性;再者,過度依賴計畫補助,也可能導致部分學校在策略上過於迎合指標,反而忽略自身特色甚至長遠發展。

武東星也特別呼籲,高等教育資源M型化、資源兩極化日益明顯,大學需要兼具長期視野與整體考量的高教藍圖,才能有效引導各類型學校各展所長,避免同質化的惡性競爭。

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建議,應重整國科會和教育部組織,不要效法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美國,而是應該效法土地近似台灣的歐洲國家經驗,設立高等教育研究部與普通教育部,促進高教健全發展。且台灣人口有限,本就不應好高騖遠,可鎖定約三所大學給予較多補助以利國際競爭,其餘大學各別發展特色即可,減少無謂的競爭。

教育部 高教深耕計畫 黃政傑

延伸閱讀

高雄某大學傳學生陳屍宿舍 隔壁寢室同學幫送包裹開門嚇傻

高雄某大學驚傳學生陳屍宿舍 母親到場哀號痛哭

大學旁合法掩護麻將撲克館 大學生媽媽陳情中市府管管

棒球故鄉紅葉國小球場 陳瑩、伍麗華爭取經費修繕

相關新聞

教團:高教深耕計畫 加重M型化

教育部從二○一八年開始推動高教深耕計畫,兩期、十年經費一八二○億元。不過專家學者認為,高教深耕計畫側重校際間「競爭」,最...

頂大:經費不夠 應促企業投資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批評高教深耕計畫導致高教資源分配M型化,甚至擴大了大學兩極化差距,引發學界討論。大學端則認為,若政府...

高科大青藝獎典藏品巡迴特展 今在佛陀紀念館登場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2025青藝獎典藏作品巡迴特展以「近未來之形」為題,全台展開巡迴展覽,今天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登場,開...

教授上課「露出內褲」該怎麼提醒?網友曝1招:你也不尷尬

你有發現別人走光的經驗嗎?一名女網友分享,教授上課時經常穿裙子,但有時坐下來講課,內褲就會露出來,讓她相當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跟教授說?貼文一出後,引起廣大網友熱議。

深耕計畫拔尖加重高教M型化 學者評:砸錢仍未見前景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記者會上發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成效評估研究」,學界研究指出,高教深耕計畫側重校際間的「競爭」,最...

選校還選系? 過來人「秒選它」:選錯恐面臨就業困難

選校還選系是許多高三生一定會苦惱的問題,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布貼文透露,妹妹目前大學第一階段中了國立大學理科科系和私立頂大資工系,而妹妹在興趣與校名之間猶疑不決,原PO查完資料也無法給出決定,因此想問問Dcard上的學長姐有沒有好的建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