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和子貢的較量

【銀葉/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孔子大歷史》一書】
顏回和子貢,是孔子的兩個年輕弟子。他們年紀差不多,顏回比子貢大一歲。
顏回,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因為顏回老實勤奮,兢兢業業,孔子說什麼,他都默不作聲地記住,然後認認真真照著做。顏回還能吃苦受窮,住在破房子裡,吃粗糧喝涼水,整天努力學習,幫孔子整理文獻。孔子當大官的那段時間,很多人都找機會發財了,顏回卻一直過著窮日子,沒靠孔子的關係發家致富。孔子卸任以後,覺得這太難能可貴,對顏回的評價更高了。
孔子有時候也說:「顏回這孩子,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因為我說什麼,他都聽得高興。」
話雖這麼說,孔子還是最喜歡顏回,沒人會討厭順從自己的人。在被圍困於陳蔡的時候,孔子想聽聽眾人的意見,可最後讓他高興的,還是顏回的奉承。當然,顏回的奉承也是發自內心的。
子貢是字,他叫端木賜,衛國人。子貢的出身稍微高一點,屬於破落小貴族。
孔子在魯國當大司寇的時候,二十出頭的子貢來拜師學習。《禮記》記載,當時孔子家有條狗死了,孔子讓子貢拿去埋了。這說明子貢的家境不是太好。因為學費交得多的弟子,不用給老師幹活,學費交得少的弟子要幹活。
孔子很講究因材施教。子貢人聰明,口才好,喜歡社交。針對子貢的這些興趣和特點,孔子就不教他那些太專業、太瑣碎的知識,重點培養他的社交能力。
子貢曾經問孔子:「有可以奉行一輩子的名言嗎?」
孔子說:「那應該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其實是孔子人際關係和社會理念的精髓。
子貢還問,怎麼做到「仁」?
孔子的回答就是後來的成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無論你想幹什麼事,都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具體的方法就是:居住在這個國家,要侍奉好當地賢良的大夫,和當地仁義的士人交朋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先搭建起關係網。
可見孔子教給子貢的,多是怎麼處理人際關係,而且是很實用、很靈活的方法。對顏回那種一心做學問的老實人,就不用教這一套。
子貢的基礎好,學得也快,在孔子當官的後期,他已經在魯國朝廷裡謀了個小職位。子貢的這個職務和外交有關,因為他參加了魯定公接待邾國國君的典禮,這要有相應的身分才能參加。
孔子從魯國離開的時候,子貢並沒有跟他走,仍在魯國工作。魯定公死後子貢才到衛國去投奔孔子,此後就一直跟在孔子身邊,隨他到過宋、鄭、陳等國。這個過程中,孔子對子貢越來越熟悉,發現這個學生慢慢有了自己的一套處世之道,有些方面他甚至有點猜不透。
孔子常拿顏回和子貢做比較。這二人之間大概也在較勁。
孔子問子貢:「你跟顏回比,誰強啊?」
子貢忙說:「我怎麼敢和顏回比!他聽您一句話,自己能總結出十個道理來,我能總結出一兩個就不錯了。」
這話說得孔子高興了:「確實,我和你比不上顏回啊。」
子貢處處挑孔子愛聽的說。但孔子知道,子貢跟他的想法很不一樣。
跟著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子貢居然做起了生意。除了跟著孔子拜會各國政要,他還結交商幫人士,考察各地行情,逢賤則買,逢貴則賣,從事貿易活動。
春秋時期,中原有兩大商業中心:一個是鄭國,有老商幫勢力;一個是齊國。近兩百年前,齊桓公和管仲實行重商政策,使齊國的國力迅速提高,為齊桓公的霸業打下了基礎。
齊、鄭兩大商業中心,主要形成溝通東西方的貿易網路,東起齊國,西到秦國。
但還有一個方向亟待開發,就是南北方的貿易:中原世界和南方的淮河、長江流域。因為楚、吳興起較晚,政治上又一直被中原排斥,南北間的貿易還沒發展起來。其實這兩端貿易的互補性更強,產品更不可替代。
一百多年前,晉文公重耳還是流亡公子的時候,曾經訪問過楚國,楚王進行了隆重接待,然後問他:「公子要是回國當了國君,拿什麼報答在下?」
重耳謙遜地說:「我們晉國怎麼能跟你們楚國相比!但凡值錢的好東西,各種高檔皮貨、珍禽翎毛、象牙犀角,都是你們楚國產的,只有低檔的物品才會流散到晉國,我們哪有能報答您的東西!」
從這番對話可以看出來,在中原人眼裡,長江流域的物產豐饒、價值高昂。子貢跟著孔子南下,感受應該和當年的重耳差不多。他做生意,在黃河和淮河流域之間販運商品,很快就掙了大錢。孔子有些行程,比如去蔡國定居,很可能受了子貢的攛掇─他是在開發市場。
蔡國的新都城離吳國更近,吳國剛剛崛起,原來和中原沒什麼來往,所以經營吳國的產品有更大的商機。另外,吳、楚兩國勢不兩立,連年攻戰,互相沒有經濟往來,這種情況下,在協力廠商從事吳、楚之間的貿易(從陳蔡地區中轉),會獲得很大的利潤。蔡國的新都城就是經營這些貿易的好據點。
比子貢晚一二十年,著名的陶朱公范蠡開始下海經商,他主要是做中原與吳越地區之間的貿易。但他選了偏東一點的路線,接近後世的京杭大運河。再晚一些,溝通長江、淮河的運河才被吳王夫差挖通。這個時候,子貢在蔡國這裡經營對吳的貿易最合適。
周遊列國這些年,孔子沒當什麼官,子貢卻發了大財。當然,孔子也跟著沾光。孔子師徒都沒在蔡國當官,也和蔡國君臣沒什麼往來,應該主要是靠子貢的生意維持開支。
所以孔子經常想不通:顏回這孩子,處處聽我的話,卻窮得要喝西北風;子貢不怎麼聽我的,跑出去做買賣,偏偏能賺大錢。
師徒二人有時也拿做生意的話開玩笑。子貢對孔子說:「我有一塊好玉石,是收藏在匣子裡呢,還是拿出去賣個好價錢?」
孔子說:「賣掉它!賣掉它!我在等待買主。」
孔子想的還是找機會當官。
孔子晚年最迷茫、最需要人安慰的時候,出現在他身邊的,都是子貢,一直到他離世的那天。
孔子去世後,維持孔門團隊,建立起儒家學派,主要是子貢的功勞。他的個性、追求和孔子的存在差異,但兩者綜合起來,才締造了儒家。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5年04月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