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世面

【偶然/摘自微信公眾號「陶瓷兔子的悅讀筆記」】
有一天吃午飯的時候我聽同事閒聊,說忙著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任務,改了一遍又一遍,比述職報告還難寫。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老師讓班裡的每位家長都以自己的職業寫一份「作為醫生/工程師/保潔/全職媽媽…的一天的報告」,然後每週請一位家長在主題班會上分享並回答小孩們的提問。
乍一聽很簡單,就是類似8點上班,9點開會,10點做PPT的流水帳嘛,她一開始也是這麼寫的。沒想到小孩的班主任卻反覆在微信上找她:
「能不能在不涉及工作保密內容的情況下多加入一些細節?比如,開會是跟誰開?幾個人?用哪種語言?開了多長時間?會前和會後大概還有什麼其他工作要做?」
每一項都被拎出來反覆修改。她開始時挺煩的,每天的事情已經夠多了,還要在這種小事上浪費時間,可她的小孩很喜歡這個環節,每週開完班會回到家,都會興致勃勃地跟她分享:
「大多數的監控只會保存7天的內容,但旅館、銀行、學校門口的監控一般會保留15天到一個月…醫用縫合針很多是彎的,針體截面有圓形的、三角形的、梯形的,跟媽媽平時用的針不一樣…」
很多職業的細節就連她也不瞭解,可才上三年級的小孩卻如數家珍。更重要的是,她那個一身反骨、從一年級就叫囂著「我不練字了,我要掃大街」的兒子在聽完班裡一位媽媽的分享之後,破天荒地主動坐到了書桌前。
「她每天要上9個小時班呢,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之後找一份輕鬆的工作。」
我挺羨慕的,才上小學的小孩,一年下來能瞭解的職業有幾十個,如果全年級、全校都這麼做,那就是上百個不同的職業和行業,而他們瞭解的並不是關於崗位描述的空洞內容,而是真實的日常工作。
我想等這些小孩在步入20歲之後,應該不會再像我們一樣為「我能幹什麼」和「我想幹什麼」的問題所苦吧。在瞭解了那麼多的可能性和細節之後,做什麼都有依據,做什麼都有底氣。
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很多時候我們掛在嘴邊的「見世面」,到底是見什麼呢?
是不一樣的風景嗎?是更高檔的酒店,更貴的包包嗎?是趕著節假日去各地看不同的民俗演出,美其名曰「開闊視野,拓寬眼界」嗎?是終日埋首故紙堆裡,力爭參透先賢智慧的努力嗎?
我更願意將「世面」二字解釋為「由細節支撐的可能性」。
知道世界上有些人的生活與自己的不同,知道是什麼支撐著不同的生活。知道自己的去路有多少條,也知道走向每一條路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讀者雜誌》2025年04月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