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近百倍 海葬人數跟不上樹葬

台灣環保葬意識抬頭,五年來樹葬人數從一點三萬人增加到三點二萬人,增加一點五倍,但海葬人數維持三百多人,去年樹葬人數是海葬的百倍。專家分析,台灣四面環海,但政府態度消極,海葬法規限制,加上海象顛簸,追思不易,導致海葬難以普及。
環保葬包含樹葬、花葬或灑葬,海葬則是搭船拋灑外海,特色是不立碑墳回歸大地。隨政府推廣,加上名人身後事,如知名作家瓊瑤採花葬,推動風氣。
海葬開辦廿四年,平均每年僅一七三人,近五年提高至平均三二一人,前年三八六人最多,去年三三二人次之;全台僅十二縣市受理海葬,不像樹葬普及。
桃園市推動海葬多年,但每年僅二、三十人;官員說,海葬多基於先人遺願,但依規定拋灑骨灰需離岸六公里,來回約一小時,對年長家屬不便,且船隻容納人數有限,登船家屬僅限二人,還受海象天候影響。
桃市府表示每年辦一場海葬,費用約四十萬元,比聯合奠祭貴一倍,但家屬不須付費;若趕不上預定時間,骨灰須暫存至隔年出海。
台中市政府生命禮儀管理處長柯宏黛說,台中每年舉辦七次海葬,其中一次為中部五縣市合辦,海葬人數少,因秋冬風浪大,多數時間不利出海,且民間擔心海葬者「拈不到底」、無處可追思,家人難消除心理疑慮。
新竹縣市靠海未開辦海葬業務,曾被審計單位點名。竹市議員李國璋建議應推廣海葬。竹縣民政處長陳建淳說,海葬牽涉海洋法與環保規定,竹縣海域未開放;竹市民政處則說現況無適合海域,將評估可行性。
禮儀師羅玉玲說,曾從苗栗後龍出海,十一月東北季風強、風浪大,歷經二個多小時上岸後大家都吐得要死;海葬與地方民俗不契合,她建議樹葬省時間、省錢,至少能去追思,海葬就看不到了。
台灣環保自然葬協會常務理事邱達能說,海葬須離岸六公里,避開航道、漁場,許多靠海縣市未推動,但政府應為民服務,讓民眾有更多選擇。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