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嚇壞市場!陸祭商品關稅反制美國 道瓊期指雪崩1100點

24浬已失守?海巡公布影片 證實中共海警首入鄰接區

相差近百倍 海葬人數跟不上樹葬

台灣環保葬風氣提升,海葬卻不盛行,儘管四面環海,每年僅有三百多人海葬。圖/桃園市民政局提供
台灣環保葬風氣提升,海葬卻不盛行,儘管四面環海,每年僅有三百多人海葬。圖/桃園市民政局提供

台灣環保葬意識抬頭,五年來樹葬人數從一點三萬人增加到三點二萬人,增加一點五倍,但海葬人數維持三百多人,去年樹葬人數是海葬的百倍。專家分析,台灣四面環海,但政府態度消極,海葬法規限制,加上海象顛簸,追思不易,導致海葬難以普及。

環保葬包含樹葬、花葬或灑葬,海葬則是搭船拋灑外海,特色是不立碑墳回歸大地。隨政府推廣,加上名人身後事,如知名作家瓊瑤採花葬,推動風氣。

海葬、樹葬近5年人數 製表/張裕珍
海葬、樹葬近5年人數 製表/張裕珍
以樹葬為例,近五年人數逐年成長,去年達三萬二千多人,各縣市爭相打造宛如公園般樹葬園區,在大自然裡與親人告別;目前全台廿二縣市提供樹葬等專區共有六十七處。

海葬開辦廿四年,平均每年僅一七三人,近五年提高至平均三二一人,前年三八六人最多,去年三三二人次之;全台僅十二縣市受理海葬,不像樹葬普及。

桃園市推動海葬多年,但每年僅二、三十人;官員說,海葬多基於先人遺願,但依規定拋灑骨灰需離岸六公里,來回約一小時,對年長家屬不便,且船隻容納人數有限,登船家屬僅限二人,還受海象天候影響。

桃市府表示每年辦一場海葬,費用約四十萬元,比聯合奠祭貴一倍,但家屬不須付費;若趕不上預定時間,骨灰須暫存至隔年出海。

台中市政府生命禮儀管理處長柯宏黛說,台中每年舉辦七次海葬,其中一次為中部五縣市合辦,海葬人數少,因秋冬風浪大,多數時間不利出海,且民間擔心海葬者「拈不到底」、無處可追思,家人難消除心理疑慮。

新竹縣市靠海未開辦海葬業務,曾被審計單位點名。竹市議員李國璋建議應推廣海葬。竹縣民政處長陳建淳說,海葬牽涉海洋法與環保規定,竹縣海域未開放;竹市民政處則說現況無適合海域,將評估可行性。

禮儀師羅玉玲說,曾從苗栗後龍出海,十一月東北季風強、風浪大,歷經二個多小時上岸後大家都吐得要死;海葬與地方民俗不契合,她建議樹葬省時間、省錢,至少能去追思,海葬就看不到了。

台灣環保自然葬協會常務理事邱達能說,海葬須離岸六公里,避開航道、漁場,許多靠海縣市未推動,但政府應為民服務,讓民眾有更多選擇。

多人 樹葬 海象

延伸閱讀

土葬、塔葬、樹葬怎麼拜?清明禁忌曝…4生肖怕煞到「這時間」前要離開

大S去世曾考慮樹葬…台中件數10年成長8倍 上月起免收3000規費

阿里山奇女子陳月霞癌逝 身後事交代生日辦追思會海葬

放棄樹葬! 大S最新下葬方式曝光

相關新聞

35歲葉欣眉罹直腸類癌!醫:糞便潛血難查 健檢才能發現

35歲胡瓜子弟兵、主持人葉欣眉自曝健檢時被檢出0.8公分直腸神經內分泌瘤。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神經內分泌瘤過去稱...

六福村昨擠不上車影片曝光 園方今加開巴士公車協助疏運

六福村從昨天起至6日推出「未滿18歲免費入場」活動,吸引許多人,園方估算昨天入園人數破1.3萬人,未成年遊客更占近半數,...

從雲云命案看成年人的「情緒管理」 如何實踐SEL、在壓力中找到幸福感

日前國內雲云科技(Cubo Ai)事件,引發不少人探討國內對於情緒管理太過漠視,恐是讓有毒職場文化蔓延...

清明連假第二天陽光露臉 明起北部降雨

清明連假第二天,全台陽光露臉,天氣晴朗舒適,西半部地區平均高溫在22至26度之間,東半部約22至25度。今晚深夜後華南雲...

「對無法救治疾病拼湊一個圓滿」 醫師憶安寧病房 :曾猶豫清醒時拔管

日前醫師陳志金在臉書透露,17年前還是加護病房菜鳥醫師的他,面對一位漸凍人陷入呼吸衰竭,藉由紙板表達拔管意願,讓當時的陳志金陷入醫療倫理與人性選擇的掙扎,恰逢醫院剛成立安寧病房,於是該名病人成為第一位入住者,在臨床心理師、宗教師與志工陪伴下完成人生的「畢業典禮」。陳志金說,「對於無法救治的疾病,要讓病人和家屬『拼湊一個圓滿』」。

明起變天降溫 下周鋒面接力中部以北防大雨

今天深夜起華南雲系移入,明起將變天,中央氣象署表示,明起中部以北、東半部、恆春半島地區及南部山區有短暫陣雨,中部以北及東...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