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云命案看成年人的「情緒管理」 如何實踐SEL、在壓力中找到幸福感

日前國內雲云科技(Cubo Ai)事件,引發不少人探討國內對於情緒管理太過漠視,恐是讓有毒職場文化蔓延的原因之一。國家教育研究院27日宣布成立「社會情緒學習研究室」,來協助學生強化心理韌性。這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讓許多人畢業後進入職場,面臨各種情緒問題時懂得調適,不僅不會成為暴力加害者,也更能化解壓力。到底,「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什麼?除了學生,成年人又該如何接觸社會情緒學習?專家建議三步驟,練習辨識情緒,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建立幸福感。
3月初,新創公司雲云科技的高層命案震驚社會,疑似因長期理念不合,當技術長提離職時,遭董事長持刀刺傷。這起社會事件也反映現代工作人生活壓力大,卻不知道如何穩定情緒,這樣的狀況導致國內有毒職場文化蔓延。然而畢業後入職場,是許多人必經的人生路,如何做好因應已是重要課題。一些專家指出,SEL是台灣人必修的新功課。
社會情緒學習是什麼?包含五大面向
社會情緒學習SEL是什麼呢?
根據美國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學會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的框架,SEL有五大核心能力,分別是:自我覺察、自主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以及負責任的決定。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自我覺察是指能辨識、理解並表達自己的想法、情緒和優勢,並了解情緒如何影響思想與行為。這部分涵蓋辨識情緒、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了解情緒對行為和決策的影響。透過自我覺察,個人能更有意識地選擇行動,同時客觀評估自己的強項與弱項,準確的自我認知有助於提升自信與自尊,並促進持續的改善與成長。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自我管理指的是個人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行為和思想,尤其是在面臨壓力或挑戰時保持冷靜並持續努力。這包括目標設定、情緒管理、克服挫折和保持自律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建立自主性與持久的動力。
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
社會覺察是一種理解和同理他人的能力,尤其是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學生能夠感知他人的情感、需求和觀點,並展現出對社會正義的認識和尊重。社會覺察亦包含能夠體察周遭環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自身如何感受及創造歸屬感。
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
人際技巧是指我們如何與他人建立連結,並維持健康的關係,這不僅僅是與他人互動的能力,更包含了有效溝通、合作、尋求和提供幫助的技能,以及用尊重、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衝突。良好的人際技巧幫助學生發展支持性的關係網絡,並在團隊中展現領導與協作的能力。
負責任的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負責任的決策是指在各種情境下做出明智的抉擇。這種能力需要識別問題、全面思考和評估不同選擇可能帶來的後果,同時也需要對新觀點和訊息保持好奇和開放的心態,以尋求對自我和他人都有益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SEL不僅能幫助學生面對情感與社交的挑戰,更有助於營造安全與支持的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與品格成長。
SEL研究室成立,從學校到整體社會塑造幸福環境
這次,國家教育研究院成立「社會情緒學習研究室」,目的是要系統性地推SEL在台灣教育體系的發展,從研究、師資培育、資源開發到成效評估等,多方面著力。
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及教職員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情意素養,營造幸福的校園,進而促進國家發展與社會和諧。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林從一也補充,「學習快樂也是必要的!」他期盼,學生不止快樂學習,也能學習快樂,成為滋養一生的能力。
「要先有幸福的老師、幸福的家長,孩子才會幸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正向發展與社會情緒學習中心主任林偉文提到,幸福的環境對於個體的成長至關重要,這包括文化、老師、家長以及整個社會系統。因此,除了學校端努力,SEL更需要回到每一個參與者,從整體社會環境氛圍塑造,才能全面促進社會心理健康、提升生活福祉。
哈佛幸福感研究,關鍵在人際關係
林偉文也引用哈佛大學知名的「幸福感」(Happiness)研究。該研究由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所主持,從1938年開始,研究追蹤724位成人,每一年研究團隊都會詢問研究對象的工作、生活、健康等狀況。
最後研究證實幸福感的關鍵在:有品質的人際關係和他如何自處。林偉文提到,而對於成人而言,這意味著主動營造和維護支持性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環境,這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幸福感。而人際互動和自我關係正包含在SEL的核心。
那離開學校的成年人,如何在日常中實踐SEL,關照自我情緒,培養幸福感?
步驟一》寫心情日記,自我辨識
那對於已經離開校園的成人來說,該如何接觸、實踐SE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情緒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學志表示,成年人練習社會情緒學習的關鍵在於:自我覺察。現代生活過於忙碌,注意力花在接受外在資訊、關注社會群體等,「但我們太少時間向內心看,」陳學志認為,成年人更應把注意力轉向內在,花時間認識和覺察自己的情緒,並透過練習和培養習慣來管理情緒。
因此,陳學志建議,成人每天花一點時間寫心情日記,讓自己靜下來面對真實的情緒感受。
步驟二》與大象合作,管理情緒
而在認識自身情緒後,下一步就要學習如何「管理情緒」。
美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著作《象與騎象人》中,生動地比喻情感和理性認知的關係。海德特認為,人類的情感面是一頭大象,理智面則是騎象人。騎象人手握韁繩,坐在大象身上,看似是領導人,事實上,騎象人的身形太過矮小,他對大象的控制力並不穩定。
當六噸重的大象和騎象人對前進的方向有不同看法,騎象人完全不是大象的對手,注定會敗下陣來。
因此,陳學志表示,如果沒有平常練習安撫和馴服這頭大象,遇到強烈的情緒時將無法控制。就像許多社會暴力事件,是因為長期壓抑情緒,最終爆發的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步驟三》思考PERMA五面向,肯定自我
另外,陳學志觀察到,不少人會「吾日三省吾身」,每日反省言行。在寫心情日記時,他強調要先肯定自我,再進行反省,「這順序不能顛倒!」才能建構正向心理,避免過度內省產生壓力和沮喪。而林偉文則建議,可運用正向心理學的PERMA模型五個面向: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投入感(Engagement)、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意義感(Meaning)和成就感(Accomplishment)。林偉文建議從這五面向開始,思考生活哪些元素符合這五大面向,進而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本文出自2025.03.29《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