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葉欣眉罹直腸類癌!醫:糞便潛血難查 健檢才能發現

35歲胡瓜子弟兵、主持人葉欣眉自曝健檢時被檢出0.8公分直腸神經內分泌瘤。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神經內分泌瘤過去稱為「類癌」,介在癌症與非癌症之間,且與大腸息肉不同,患者不會有糞便潛血,必須透過健檢才會發現,這類神經瘤仍有癌化可能性,建議民眾一旦檢出,應透過內視鏡或外科手術切除。
朱光恩表示,民眾熟知的大腸息肉,其生長部位是在粘膜上皮組織,神經內分泌瘤病灶,則位於粘膜下方,可能發生於消化道任何一處,以直腸最為常見,多數病患腫瘤都在1公分以下,雖為「類癌」,但置之不理仍可能嚴重癌化,自己多年前收治一位病人,就因直腸神經內分泌瘤未處理,導致腫瘤轉移至肝臟,最終因肝衰竭去世。
「神經內分泌瘤通常沒有症狀,不像大腸息肉、腺癌,會讓患者出現糞便潛血陽性反應。」朱光恩表示,要揪出神經內分泌瘤,定期健檢是不二法門,建議45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具家族史民眾,建議提早5年,40歲開始就要接受檢查,若家中有多位親屬都罹患大腸癌,則建議35歲左右就要開始檢查。
朱光恩說,神經內分泌瘤處置方式,若腫瘤大小較小,可透過粘膜切除術,以內視鏡手術切除,避免夜長夢多,若腫瘤大小較大,則因為直腸腸壁較薄,手術過程中深挖恐有穿孔風險,建議要由傳統外科手術切除。不論何種術式,民眾只要腫瘤拿乾淨就不必擔心,在門診定期追蹤即可,且神經內分泌瘤癌化速度慢,民眾不必過度恐慌。
神經內分泌瘤相對少見,但也不算罕見,朱光恩表示,自己執業生涯中,約遇到30、40位神經內分泌瘤患者,而不論何種類別,全球大腸直腸癌均呈現發生年齡下滑問題,自己近期也遇到一位32歲女性患者,經大腸鏡檢出嚴重大腸癌,呼籲民眾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或糞便潛血檢查。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