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爆亂象…開藥考慮利潤 扭曲醫療生態
中南部各大醫院「個別醫院總額」上路多時,早已擬妥配套,就有醫學中心在醫師看診螢幕巧妙地提示,於每一藥物前標示符號,「◎」建議優先選用(因藥價差高、利潤高),並強調「敬請開立藥品時,同時考慮醫療經濟學之成本效益」。
該醫院主任級醫師表示,「▲」代表藥物成本次高、「※」則是藥品成本最高,這些提示雖無強制性,但每季院務會議時,如該科別的績效較差,勢必遭到檢討,在這種氣氛下,大部分醫師當然習慣勾選「◎」類藥物。
至於罕病藥物,對醫院來說,宛如賠錢貨,占了總額,幾乎沒有藥價差可言,該院就將這類昂貴藥物列入臨時採購名單,採取事前申請,由醫師提出報告,但依照慣例,幾乎都會被打回票。從其他醫院轉介過來的罕病患者,該院能推就推,告知該院尚未備藥,建議至某公立醫學中心。
南部某醫學中心醫師表示,在實施小總額後,醫療生態逐漸遭受扭曲,自費項目較多的外科成為醫院發展重點,至於兒科、內科,因單純開藥,幾乎沒有手術,成為院內弱勢科別,常被提醒,如果診次超過警戒值,就必須停止收治患者。
愈來愈多醫院實施「醫師小總額」,讓醫師擔起管理之責,每月、每季看診及手術等醫療給付點數均設有上限,如超過上限,可能被迫休診、休刀。一名醫師無奈地說,若每家醫院都比照辦理,患者就醫困難度變高。
對於個別總額,服務於某大型醫療體系的醫師同樣感受深刻。他表示,連續假期各分院是兩樣情,已執行小總額的分院常以「體恤醫護人員」為由,宣布停診。未執行小總額的分院則以「照顧在地居民」為由,照常看診,箇中原因,醫師們心照不宣。
值得注意的是,個別總額全面上路後,掛號難度變高,有醫師提醒,患者務必「跟好車」,只要某次未到診,可能很難掛上門診,須至門診現場等待加號,或是自費看診,每次掛號費用兩三千元起跳。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