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衛生法涉及病人權益 職能治療師盼納入程序監理人

「精神衛生法」上路至今2年多,涉及強制住院、緊急安置、社區治療等重要措施,並全面導入「專家參審制」,同時明定可為嚴重病人選任程序監理人,以保障其權益。職能治療公會全聯會今表示,應讓職能治療師正式納入程序監理人角色,能讓制度真正落地。
職能治療公會全聯會理事陳柏宏說,依現行法規,程序監理人需與受監理人進行溝通、評估意願與認知狀況、整合主觀與客觀資訊撰寫書面報告,提供法院作為裁定依據。此角色不僅是法律程序的協助者,更是病患與司法之間的重要橋樑。若缺乏足夠精神醫學背景及溝通技巧,恐影響判斷品質與當事人權益。
此外,職能治療師也具備連結社區資源的能力,能依病患狀況提出後續安置或支持計畫,讓法院在裁定時有更完整的參考依據,有助兼顧病患、家屬及社會整體利益,達成醫療與人權的雙重保障。
陳柏宏指出,目前,職能治療師已是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的成員之一,具備法定專業地位。將其納入程序監理人制度,除能提高整體評估的專業度與中立性,更是對精神病患人權與健康的重大保障。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顧問張自強說,職能治療師長期參與精神醫療、心理復健與社區支持服務,對精神病人的功能評估、意願溝通與危機處理具有豐富經驗,並能運用專業的會談技巧與觀察能力,與病患建立信任關係,引導其清楚表達自身意願與需求,提出符合病患最大利益的處遇建議。
舉例來說,當一名受監理人在面對強制住院的決策時,職能治療師能透過有效的溝通技巧,引導其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並評估其意願是否真實反映自主意志。在過程中,職能治療師能夠整合主觀陳述與客觀評估,為法院提供更全面的建議,從而幫助法院做出更為公正的裁判。
此外,職能治療師的加入不僅提升了程序監理人的專業性,也有助於建立更為完善的制度。他們能結合社區資源,提出適當的支持方案,進一步保障受監理人的健康與權益,並兼顧其家屬及人權的考量。
未來透過職能治療師的參與,將是新制精神衛生法成功施行的重要推手。期盼法界、醫界與政策制定者攜手合作,建構更完善的程序監理制度,讓每一位身處司法與醫療交界的病患,都能獲得真正貼近其需求、尊重其意願的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