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易罹癌!六成乳癌患者確診前承受「長期壓力」

壓力對身體系統功能有非常大的影響,長期處於高度壓力的人,容易造成慢性發炎、增加罹患疾病風險。乳癌防治基金會與羅東博愛醫院首度進行「乳癌患者就醫歷程壓力調查」,有超過六成(63.1%)患者在確診前,長期處於情緒或壓力困擾,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這項調查於今年2月底至3月31日間進行,共回收2450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逾六成(63.1%)乳癌患者在確診前就長期承受情緒困擾,近七成(69.5%)在被告知罹癌當下感到驚恐,害怕日後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尤其是復發恐懼、治療費用,對未來感到不確定。
隨著癌症治療進步,病人存活期提高,張金堅說,「復發恐懼」成了病患與家屬的長期後遺症。他指出,在治療與追蹤期間,患者對癌症復發的恐懼高達六成。其次是治療期間的不適感,有一半(54.5%)的人擔憂惡心、疲憊、疼痛等治療症狀;有四成(44.4%)受訪者常因副作用感到情緒低落或焦慮。
「乳癌患者就醫歷程壓力調查」其中一項對身體外觀的改變,近五成(48.6%)患者最擔心的就是化療後引致脫髮,或乳房切除與重建等變化,這對於愛美的女性來說,無異是沉重打擊。另外,近四成(38%)對治療所帶來的經濟壓力感到焦慮;另有近四成(39.1%)認為,罹癌後壓力較罹癌前更沉重。
學會紓壓與情緒調適,是對抗癌症重要的一環,羅東博愛醫院首席副院長葉顯堂表示,「乳癌患者就醫歷程壓力調查」顯示,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可降低情緒困擾,另透過實踐健康生活型態以及正念、冥想、瑜珈等放鬆技巧,都是維持心情穩定的方法,也是癌友經常使用的抗壓策略。
葉顯堂提醒,長期壓力恐影響癌症的形成與惡化,「壓力荷爾蒙」讓發炎因子增加,也會削弱免疫系統的戰力。雖然罹癌、癌症復發隱藏著不可控的因素,但還是可以從改變生活中的習慣著手,包括地中海飲食、日式飲食,加上低熱量的食材合併規律運動,緩解焦慮、憂鬱、恐慌、不安等症狀,減少壓力威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