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缺15到20萬本…外交部:預算遭刪 估10月後護照安全存量吃緊

高雄日式飯糰店被砸 律師願以3.3萬出租30坪店面「搬來台北吧」

台股收19,106點下跌288點 台積電收835元下跌15元

變局不急裁員!104人力銀行:疫情裁員成教訓 復甦後難補人力缺口

美國關稅不確定性,經濟預期陷入高度不確定性,104人力銀行以之前疫情為例,建議企業不急著裁員,以免日後人力難回補。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關稅不確定性,經濟預期陷入高度不確定性,104人力銀行以之前疫情為例,建議企業不急著裁員,以免日後人力難回補。圖/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關稅戰波瀾不斷,造成全球產業供應鏈與經濟預期陷入高度不確定性,面對變局,104人力銀行指出,目前整體徵才市場狀況平穩,建議企業不急削減人事成本,因為四年前疫情期間裁員後的復甦階段,企業經常面臨「人才補不回來」的困境,2023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數為54.4天,若裁撤過急,恐影響企業未來接單與產能調配能力。

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全球供應鏈受阻、營運停擺,部分企業為求生存調整人事結構。根據勞動部統計,2020年台灣最多有1,440家企業實施減班休息,影響人數超過3.1萬人。然而,這些短期措施雖有助於企業降低支出,但當疫情解封、商機快速反彈時,許多企業卻發現原有的人力已經流失,無法即時補足。

104人力銀行徵才資料庫顯示,疫情期間的工作數曾在2020年5月陷入谷底,僅有55.5萬個工作機會,但在2021年5月即攀升到85.2萬個,相當於在一年內出現49%顯著增幅,在報復性反彈的求才需求競爭下,企業便可能遭遇「招募困難」問題,眼睜睜看著復甦後的商機流失。另外,104人力銀行於2024年發布《人資F.B.I.研究報告》也指出,2023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數為54.4天,員工自願性離職率21.8%,皆高於疫情前水準,企業持續面臨無法補齊人才的窘境。

人才養成不易,從招募、錄取、到職、上手,平均需約3至6個月時間,人才資本的重建遠比企業預期來得困難與緩慢,面對如今的貿易變局,104人力銀行呼籲企業汲取過往經驗,不應操之過急或輕易裁員而損害長期競爭力。

人力銀行 疫情

延伸閱讀

關稅戰發酵 外媒:ADM關閉陸貿易業務 上海子企裁員

中年男失業崩潰「還有27年房貸」 網提1建議:可領半年補助

關稅衝擊 勞團籲政府補助企業 應以不裁員、違法無薪假為前提

關稅戰引發企業減薪、放無薪假?人力銀行整理五大勞工權益報你知

相關新聞

職場AI管理 恐侵害勞工隱私

不少企業透過側錄軟體、生物特徵識別、大數據分析等AI技術與科技設備監控員工工作績效,有侵害勞工隱私疑慮。台灣勞工陣線秘書...

住太近也有錯?家在公司旁遭懷疑「上班偷跑」 網勸:別透露太多

「明明每天準時打卡,連午休都不離開,卻因為家離公司太近,就被懷疑上班偷溜回家!」近日有網友在 Dcard 上發文,控訴自己因住家和公司僅5分鐘步行距離,意外成為公司內部稽查風波的「潛在嫌疑人」,讓她感到既委屈又憤怒。

2.8K免通勤自由度高?3.5K正統大公司?她猶豫2職缺 多數人選這家

高薪工作一定好?一名女網友在Dcard徵求廣大網友建議,目前有兩份工作可以選擇,一是月薪2.8k的小公司,另一個則是3.5k規模較大的公司,兩者職務大同小異,各有優缺點讓她無法拿定主意,身為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想問問大家的意見。

不滿上手太慢…同事想「陷害逼走菜鳥」!新人嚇壞:好驚恐

職場鬼故事你聽過多少?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文,近日上廁所時無意間聽到同事們的恐怖對話,因為自己是新人目前還跟不上職務進度,需要前輩輔助,沒想到她們因為受不了多餘的業務量,計畫著要陷害原PO逼她離職,對此她非常震驚表示「讓我覺得很驚恐」。

能檢舉?老闆一句「明天不用來了」她失業 過來人見關鍵:難成案

職場中,因為「不適任」被資遣,能夠向勞工局檢舉嗎?一名女網友發文,稱她從事設計助理的工作,因組織調動常變動,導致沒有什麼成果,近日收到資遣通知,給出的理由是「不適任」,她認為此方式不合理,對此詢問網友是否可以向勞工局檢舉。

考上司法官惡夢才開始?她嘆:下班後還想案件卻低薪

一名法律系出身、成功考取司法官的女網友,近日在論壇吐露心聲,引起熱議。她表示,過去雖然備考辛苦、壓力沉重,但日子仍保有一絲快樂,然而真正「考上」之後,生活卻彷彿全面轉暗,案件、思緒與壓力成了無法關機的日常。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