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深圳打造先進晶片廠 拚首度自行製造高階晶片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中國大陸科技巨擘華為正在深圳興建先進晶片生產線,作為當地半導體設施網的一環,以降低中國大陸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FT記者根據實地走訪、並引述知情人士和衛星影像指出,華為推動的深圳觀瀾三座工廠2022年觀瀾廠區動工以來,開發進度迅速。
知情人士透露,華為目前經營其中一座設施,可能會生產自家用於智慧手機與昇騰人工智慧(AI)處理器的7奈米晶片,是華為首度嘗試自行製造高階晶片。
其他兩座已於去年完工的工廠,分別由晶片設備商新凱來(Si Carrier)與記憶體晶片製造商昇維旭(Sway Sure)營運。知情人士表示,這些設施也獲得深圳市政府的財務支持。
觀瀾官員指稱,新凱來和昇維旭經營的場址都是華為所有,產業人士也說,雖然這三家公司的股東結構和架構不同,但有其他關係緊密的連結。華為雖否認與這兩家新創公司有關,但產業人士指出,華為藉由協助募資、共享人力與技術,和這兩家公司建立關係。
消息人士指出,華為藉由派遣管理與技術團隊,提供新創公司早期支持,並且幫助募資,在部份情況下還轉移技術,這種與華為的連結也讓國家基金有「信心」投資,透過華為的新創公司網路,投資華為的晶片發展計畫,而這些新創公司在發展到特定階段後,將自立門戶。
華為所參與計畫的目標,是要發展出能替代美國AI晶片巨擘輝達(Nvidia)、荷蘭晶片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南韓高頻寬記憶體(HBM)晶片大咖SK海力士、以及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等公司的技術。
這些設施的細節過去未曾被公開報導,凸顯華為躋身半導體產業領導者的雄心,也展現中國大陸在AI等關鍵技術領域挑戰美國的決心。
晶片顧問業者Semi Analysis創辦人帕特爾(Dylan Patel)指出,「華為已展開前所未見的努力,要在國內發展AI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從晶圓製造設備一直到模型建立」,「我們以前從未見過有任何一家公司試圖包辦所有領域」。
華為取得關鍵外國技術的管道在2019年遭華府切斷後,明顯加速推行晶片自製計畫。一位企業主管表示,「我一開始以為華為被美國盯上後就玩完了」,「但實際上該公司的野心不斷壯大,還持續達成超凡的進展」。美國政府已將矛頭對準華為的供應鏈網路,去年12月將新凱來與昇維旭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企銷售技術。
然而,一些業界人士質疑華為能否實現這些宏大目標,因為華為在半導體製造的歷練比國內外對手都還少。一位晶片投資人說:「這是一項獲得大量國家支持的規模龐大的計畫」,「但過去幾十年來中國也有些企業在做同樣的事情,卻都仍趕不上ASML和台積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