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俄烏開戰前的衝突惡化,賴清德勿一路照抄
拜登時代,烏克蘭享有美國的積極支持,獲得近兩千億美元援助,將戰事撐了三年,超乎世人想像。但川普一上台,烏克蘭立刻被迫投降,原因很無奈:烏克蘭太倚賴外國的援助,而美國一縮手,它便無以為繼了。川普要求停戰的理由很現實,但也很堂皇:一是美國不願再繼續填這個無底洞,二是不願美國被捲入「第三次世界大戰」,三是川普還想享有「和平締造者」的美名。
試想,若川普不願再將資源投入他國戰爭,不願美國被拖入第三次世界大戰,並逼著澤倫斯基結束戰爭;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台灣奢望美國第一時間前來馳援,會不會太不切實際?最近賴清德發表「賴十七條」,並直指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即被美國媒體指為「政治冒險」。《華盛頓郵報》批評,台灣領導人在維護台灣主權「不挑釁北京」上,一向維持「微妙的平衡」,但賴總統卻改變了這個平衡。當美國的外交風向在變,賴清德卻選擇在此時機藉故暴衝挑釁,會是明智的決定嗎?
如果回顧一下俄烏兩國戰爭前的交手,或許人們可以更了解這場戰爭的因和果。事實上,烏克蘭境內的盧甘斯克和頓內次克兩共和國,包括克里米亞在內,之所以發生種族衝突和獨立紛擾,主要都是蘇聯時代人口遷徙政策的後遺症,導致這些地區的俄國人比率高於烏克蘭人,他們卻備受歧視。基輔的中央政權則在「親俄」及「反俄」之間搖擺,二○一四年「廣場革命」後,「反俄」勢力當道,境內的族裔衝突便一路升高。每當俄裔居民因遭到不當對待而抗爭,莫斯科便出面干預。
在二○二二年二月下旬俄國對烏克蘭出兵前,兩國關係不斷惡化,而北約不斷「東擴」,更讓普丁感到芒刺在背。開戰前一年,俄烏間發生過兩次軍事危機,俄軍在烏東及克里米亞越界攻擊,甚至在邊境集結十萬大軍。美國情報機構曾示警俄國可能進攻烏國,但國際社會無法有效調停,一味觀望,歐盟則只能以「聯合軍演」做做樣子因應,終於只能眼睜睜看著俄軍入侵烏克蘭。
追根究柢,俄烏嫌隙起於烏國在內政上無法公平對待其境內俄裔居民,在外交上無力尋求有效的轉圜化解衝突,在軍事上則缺乏足夠的實力對抗敵軍。這些條件的「三不足」累加起來,失土割地是必然的命運,最終仍未能如願加入北約。過去三年,近千萬烏國人民流離失所,數萬人命喪戰場,這結局令人無言。但仔細想想,這場戰爭到底意義何在?如果事前有機會阻止的話,有誰曾努力過嗎?
反觀台灣,賴清德最近的一連串舉措,從宣布「賴十七條」、驅逐陸配、在社會內部尋找敵人、禁止觀光交流,乃至提升各項民防及戰備演練等,目的都在升高兩岸緊張。這些操作,對民進黨而言,固然都有打擊在野黨、讓異議噤聲的作用,但最後卻是以犧牲兩岸和平為代價。賴清德或許不自覺,他正在複製澤倫斯基挑起俄烏戰爭之路;但國人必須想想,戰爭的代價是他負擔得起的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