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漢光演習:鼓勵國軍改革,譴責政治蹭軍
號稱歷年規模最大並首度納入城鎮韌性演習的漢光四十一號演習,已於上月結束,最近卻因美國《外交家》雜誌專文批評演習中民防科目仍是表演,以及法國人士踢爆高雄防空避難點竟設於加油站、瓦斯行旁,讓演習成效再起爭論。
《外交家》專文指出,儘管漢光演習納入平民演練,整體民防仍偏向表演性質,且防衛過度倚賴美援,顯示台灣社會未做好戰爭準備。這些說法,可謂對錯參半。例如該文盛讚烏克蘭的社會動員,但俄烏開戰以來,烏國人口近六分之一流亡海外,近來還不乏抗拒徵兵消息,恐難稱「萬眾一心」。將台海類比為二〇二二年普亭開火前的俄烏,認為戰爭必不可免,更是過度簡化問題。
回歸軍事層面,國軍一大積習,將備戰演練與慶典校閱混為一談,「展現精實壯大」比模擬未來戰爭更重要。政府高層和社會大眾以往對漢光演習的印象,往往是聲光精彩的火力秀,在總統視導下,輕鬆「殲敵」告終。相較之下,今年漢光仍有被批評為花拳繡腿的科目,但至少不再以「觀眾導向」為首務。
社會韌性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尤其能源安全的確保、醫療設施人力的置備、軍警消器材與訓練是否充足,這些屬於機制層面且須長期經營的準備,都是關鍵。在承平時期動員市民操演,本就難以期待完全逼真,但把防空避難點設在加油站、瓦斯行旁和工地內,民眾避難「躲比不躲更危險」,城鎮韌性演習也被批評是在錯誤中演練,若真爆發戰爭,將造成嚴重後果。
演習期間出現颱風釀災,但軍方分身乏術,無法大舉救援,也引起關注。尤其賴清德總統勘災回應災民請求時稱,「不能什麼都靠國軍,國軍正忙著演習,法律也規定不能進入民宅」,引發爭議。事實上,國軍以戰備優先,但重大災害來襲時,本有依狀況調整任務投入救災,或併行演練與救災等規定,漢光演習轉換救災模式也有先例。但相關爭議也凸顯了社會韌性的脆弱。
值得注意的是,漢光行車意外等小狀況不斷,軍方卻未遭遇以往動輒被圍剿的「輿論土石流」。搭配演習的後備軍人教召,時間與操練強度都提升,反而不乏肯定訓練紮實之聲。這顯示國軍形象與專業度成正比,社會感受到軍人努力衛國,官兵自可贏得尊嚴。
但漢光被迫沾染政爭,卻是最大遺憾。隨著罷免藍委成案,賴政府特意由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發布相關資訊,與賴清德的「團結十講」,一起包裝成「國家團結月」。隨著團結十講虎頭蛇尾,軍方更儼然扮演救駕角色。國防部在漢光期間安排的網路直播,主角都是賴總統。部隊向總統展示的科目,更被質疑不符演習日程,難脫配合重演之嫌。
此外,今年漢光科目安排,對敵軍登陸後的「縱深防禦」,比重明顯高於往年。這些操演當然具備練兵價值,但「見軍率」背後所蘊含,執政者對「芒果乾」效應的期待,亦不待言。不過,綠營期待的輿論效應並未出現,社會關注焦點仍是颱風掀起的能源與災防能量問題,以及賴總統面對災民缺乏同理心。接下來的大罷免大失敗,更是重擊賴清德的領導威信。
政治人物應予國軍更多的支持,並須戒除把官兵當成作秀工具甚至政爭工具的惡習。全民更該體認,國防並非無需成本,不僅是外表雄壯威武,必然伴隨龐大的資源耗費,「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和平背後不能沒有武力作為後盾,武力卻非招搖炫耀的工具。備戰與避戰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