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認同衝突 先遵憲再凝聚共識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等七十五位學者共同發表聯合聲明,批判賴清德總統就任後,妖魔化大陸及以戴紅帽子激化台灣社會對立,以民粹主義凝聚支持者向心力,裂解國家認同,呼籲應立即懸崖勒馬及消弭反中情緒。
歷屆民選總統及政府的兩岸論述,扁政府論及兩岸關係是特殊關係、馬政府認為兩岸非外交關係、蔡英文鞏固中華民國台灣,賴清德則深化互不隸屬。在民主社會中人民若主張戰爭固然不宜,但元首主張未遵循憲法,其效應更不容小覷。
首先,賴清德主政,國家認同更分歧及衝突。蔡總統主張在其任內,沒有人會因其認同需要道歉,但賴政府單方面不喜「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論調,使自稱是中國人的公教人員、或稱大陸為祖國的藝人均面對政治壓力。但過去李登輝、馬英九總統皆主張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蔡英文任陸委會主委時還曾在立院質詢時說她是中國人。若自稱具中國認同是犯罪,則他們是否要一併受罰?
其次,賴主政陷入兩岸事務治理危機。在兩岸論述及路線,賴政府運用權力論述指鹿為馬,標籤化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一中原則帶來戰爭;將主張九二共識者汙名化為中共同路人;與大陸有關利害關係人被影射為親中集團、賣台嫌疑人;主張兩岸交流及合作、和平發展,被誣衊化為在地協力者。賴總統以四成民意當選,卻以其個人意志運用權力主導政策論述,將政黨或不同政治意見原屬公民社會中的言論層次,上升至敵我矛盾、質疑競爭對手及其支持者的國家忠誠度,分化台灣命運共同體意識。這樣裂解台灣有利發展嗎?
最後,賴主政後台灣社會陷入系統性危機。賴採取更加堅壁清野、針鋒相對內政治理模式,深化台獨論述及設定兩岸交流的重重門檻。這不僅撕裂分化台灣社會、惡化政黨政治、族群對立,更造成國家認同衝突。若一再透過政治整肅手段,分化台灣社會,人為製造台灣社會對立及衝突,原本僅是台灣社會人民內部矛盾,恐上升轉化為敵我間矛盾。試問,一個團結的台灣,應對大陸尚不足,遑論是分裂的台灣?從硬實力來說,兩岸呈現不對稱權力結構;但就軟實力,台灣在自由民主人權市場尚可發揮燈塔效應。
國家領導人是政客或政治家,評價標準在於:是為自身政黨及個人政治利益計算,還是從台灣社會及國家未來發展前景,擘畫具前瞻、宏觀、長遠的戰略布局?建議賴總統應仿照李前總統,謹慎思考召開國是會議必要性,凝聚台灣共識,再提出兩岸共識,以化解兩岸分歧,建立和平穩定關係框架。計利當計天下利,應遵循憲政體制依法而治,並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改善兩岸關係。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