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苦撑待變」的國家戰略
民國以來,每逢巨變,必須要有極高智慧的國家戰略,才能救亡圖存。七七事變後,蔣中正委員長決定抗戰到底,以空間換取時間,從此展開「苦撐待變」的戰略,此一「待變」的戰略,在日本進攻珍珠港時實現,最後獲得勝利。可惜戰後蔣氏採取先剿共再經濟復建的戰略,結果剿共失敗亦導致大陸失陷。
政府一九四九年遷台以後,蔣中正總統的戰略是,先建設台灣再反攻大陸,此一戰略未能完成,蔣氏即齎志而沒。但蔣經國總統則通勢達變,在戰略上決定政府先在地化,所以先有十大建設,再有經濟奇蹟,再有政治民主化。民進黨組黨時,根據當時戒嚴法,人民尚無集會結社權利,所以其下屬請示是否依法取締,總統拒絕並說:「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後來他又在國民黨高層會議上表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翌年七月,他決定取消戒嚴,他說:「我們戒嚴已經四十年,台灣同胞還能夠容忍,…很不容易了,我們應該有所改革才對」。個人當年四月赴行政院新聞局服務,奉命於翌年一月開放報禁。在籌畫期間,從未接獲一字一語指示,充分授權,可見經國總統對開放言論自由的決心。
撫今追昔,深知一國在危難時的戰略正確與否,決定勝負。台灣目前的戰略選擇有四:
一是倚美。但美國是否可恃?個人認為必須要綜合歷史教訓。一九四○年代國共內戰,由於我們內戰失敗,美國最後撒手了之。一九七○年代,美國為了聯中制蘇,還是與我斷交。展視當前美、中、台三角關係,在美國國家利益至高之下,所謂協防台灣,其變數無法估計。即以烏克蘭戰局為例,拜登總統給予支持,川普則擬撒手。這證明希臘哲學家修昔底德的名言:「強者作其所能為,弱者只能接受其所必須」。
二是抗中。以兩岸各類國力之對比,在人類歷史上,還未見在對比如此懸殊下,還有勝算之先例。
三是獨立。這並非有何不可,只是我們願否付出代價?美國尋求獨立,先經獨立戰爭,美國南方尋求獨立,內戰失敗而終。
四是苦撐待變,重新採取抗戰時期的戰略。大陸歷經土改、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卅年的浩劫之後,無人料及會有鄧小平掀起改革開放的浪潮,四十餘年來已獲得傲人的成功,但台商及台資對此貢獻有目共睹。個人認為,大陸在豐衣足食之後,總會想在個人自由及政治民主上有所嘗試,正如台灣歷經四十年戒嚴之後所走的道路。屆時,也許會有另外一個鄧小平出現,在政治上採取改革開放之路,屆時台灣自由民主經驗可供大陸參考。也許人有認為這是夢想,但人及國家都因夢想而偉大,為何大陸不會?
個人呼籲,我們重新採取抗戰時期「苦撐待變」的戰略。一方面盡量改善我們民主運作的弊病,化解族群的恩怨,以示自由民主制度之可行;二方面,除繼續三通外,應擴大民間交流(尤其學生就學),凝聚善意及感情;三方面,靜待大陸逐漸走向自由民主。在民族同根、文化同源及合則兩利的潮流下,兩岸終有和解及融合之一天。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