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北論讓南方邦誼心寒
賴清德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表示,全球北方民主國家都想爭取優秀台商,投資「脫中入北」能以自身經濟實力布局全球,如此方可在國際局勢變動中轉危為安。如此排外、刺眼的國家發展論述,真是令人驚駭!
雖然該論述之「入北」,似指將台灣科技產業往所謂「北方民主國家」推動,但台灣的科技產業從生產至銷售端,不需要包括「南方國家」嗎?
在此經濟動盪、台灣產業亟需尋找出路之際,更該「立足台灣、布局全球」,更包容全球、而非更排除其他區域。此種「入北論」隱含著十九世紀日本「脫亞入歐」的幽靈,鄙視周遭區域與民族、自塑尊貴階級,為侵略鄰國找藉口,早為歷史所唾棄。
所謂「北方國家」與「南方國家」,並不是以赤道為界的南北半球國家,而是以經濟開發程度區隔;例如南半球的紐澳被視為北方國家,諸多較晚發展的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等區域的開發中國家,則視為南方國家(即使位於赤道以北;也包括海峽對岸)。然而隨著經濟文化發展及全球化經濟體系,已很難從過去的偏見去定義哪些國家是「南方」。
以台灣僅存的十二個邦交國而言,除了歐洲的教廷,都是所謂「全球南方」國家。「脫中入北」口號,置我們的南方邦誼國家於何地?在文化與經貿上,我們所處的東亞文化圈、經濟圈,以及長期推動「新南向」的東南亞國家,又是如何的在「入北」概念上被摒棄、被鄙視?
台灣位於不南不北的經濟發展梯度上,台灣產業也在科技與百工百業的長年辛勤耕耘下,各自在全球分工上有不錯的位置及成果。面對美國的關稅政策及地緣政經變局,自應依產業類型與規模,廣結善緣,布局全球,以因應關稅、重組產業夥伴關係,奠定經濟硬實力。台灣的「護國神山」不只是台積電等科技相關產業群,更應盤點「護國群山」,由生技業、農漁業等共同研商所面臨的不同面向關稅影響,既要與所謂的北方國家、也就是歐美等世界體系的「核心國家」合作分工;更要與全球南方國家協力互補,降低關稅衝擊。
除了加強科技與經濟硬實力,以誠信及人道關懷贏得全球友誼、打開市場,也是重要的。數十年前台灣有農耕隊、漁技團,協助友邦;今日,我們亦應對「全球南方」有更多的協助與協力,發揮台灣的國際友善軟實力(如:國際醫療、救災、農漁技術、資訊科技等);並因友善協力與技術輸出,發掘各地區潛力,進而打開消費市場。面臨關稅戰,更需要與全球做生意,而不是美國單一市場或「北方」投資;產業界應放眼全球,兼容並蓄,以包容法找出各行各業最佳貿易夥伴,而非以排除法倡議「入北」。
「脫中入北」帶有狹隘地域偏見與歧視敵意,會讓全球南方夥伴心寒,如何產業合作、因應關稅戰?盼政府高層別再提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