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予取予求 先談判又怎樣

美國總統川普一度宣布對台灣祭出高達百分之卅二的對等關稅,頓時讓台灣產業界陷入極大的震撼與焦慮。總統賴清德提出了以「零關稅」為起點的談判倡議,試圖化解危機,卻引發農民恐慌,憂心以目前賴政府對美方有求必應,很可能重蹈台灣過去為了與美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主動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讓國人承受健康風險和削弱國產豬肉競爭力,台美FTA仍始終未得的覆轍。
當前川普給予九十天的對等關稅暫緩期,賴總統宣稱台灣是全世界最早提出因應對策的國家,且已列入美國對等關稅第一波談判名單,對談判信心滿滿;然而民眾在乎的是台灣究竟有何籌碼,能夠透過談判,既滿足美方要求又能保護弱勢的農漁業和傳統產業,讓他們能安穩過日子。
作為長期關心本土農漁業的研究者,謹提出看法:
一,美國長年的貿易逆差,是促使川普祭出對等關稅的關鍵因素之一,問題是台灣總體對美貿易雖然呈現順差,但是對美農產貿易卻是逆差(二十五億美元),加以台灣農產品出口占比不高,對美國當地產業及消費力影響有限,因此對等關稅不應該涵蓋農產品。
二,兩岸關係交惡,驗證過度依賴大陸單一市場確實存在高度風險;同樣的,對等關稅也指明依賴美國市場,亦會受制於美國的經貿政策。既然分散貿易對象確實有助於減輕風險,美國和日本市場亦不該例外,才能維護台灣農業穩定發展。
三,美方認定之非關稅貿易障礙,包括:稻米關稅配額、基改農產進口標示、原產地標示等,尚有許多爭議,不應照單全收;例如目前我國稻米進口係採WTO關稅配額措施,美國已是台灣最主要進口國,且美國米價優勢明顯,零關稅將導致台灣稻米產業全面崩解,希望農業部長能信守絕對不會降美國稻米關稅的承諾;至於豬肉產地標示亦有其必要性,原因在於國人飲食以豬肉為主,且外國人甚少食用豬的內臟,豬腳,豬頭皮等部位,故含萊克多巴胺豬肉對我國人民健康的風險明顯高於美國,為了維護民眾的食用安全和選擇權,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考量,但應提出科學證據才能站得住腳。
四,高科技產業大多是跨國企業,資本雄厚,應變能力強,對關稅海嘯衝擊承受力大;反觀農業和傳統製造業,受到關稅海嘯衝擊大,尤其美國農產品進口若採取零關稅,以其擁有規模經濟以及低成本優勢,將會給本土農漁業帶來致命的傷害,何況其他國家也會要求比照辦理,衝擊更大。
五,台灣水產品輸美包括;台灣鯛,鱸魚,魷魚、鬼頭刀等,重要性和獲利能力不同,對關稅調漲承受力自然不同,政府應經過審慎評估未來性、競爭力、風險等,並提出適當的關稅和應變對策,不能一刀切,以免自斷生路。
六,為應對高關稅障礙和競爭對手低成本壓力,透過科技研發創新帶動台灣農業全面升級,勢在必行。
川普宣布暫緩實施對等關稅,雖然給台灣短暫喘息的機會,卻也提醒我們國際局勢正產生巨變,想要過上安穩的日子,對等關稅談判結果至關重要,民眾應共同來關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