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抗爭 凸顯大罷免危害

「四二六反獨裁」抗爭,可謂是民進黨再次執政以來,藍營主導之最大規模抗爭運動。相較於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主導的倒扁紅衫軍運動,此次抗爭對執政未及一年的賴政府是當頭棒喝。民進黨對藍白極限壓制,歷史發展正是如此嘲諷,昔日國民黨威權黨國體制壓制反對黨;民進黨身為反對運動先驅,今日卻淪為舊時批判之形象,印證絕對權力造成絕對腐化。
權力需要制衡與監督,然無論是倡議倒閣、反「惡罷」還是抗爭遊行,皆無法對制約賴清德總統權力產生實際效果,此為憲政體制規範因素使然;不過,此抗爭運動具有整合藍白反對勢力的作用,並凸顯司法不公。就整體政治效應來說,仍有以下轉變可供觀察。
首先,重新整合團結國民黨內部,有助重新凝聚藍營渙散的士氣,尤其對在罷免戰陷於非常不利局面的藍營而言,藉由民眾抗爭倡議反罷免,在公共領域重新取得發言權。這具備凝聚國民黨內部之作用,團結從中央到各地方執政菁英,凸顯國民黨在面對民進黨極限施壓下,必須團結進行危機動員、共同抗擊。
其次,促進國民黨及許多公民團體合作,這象徵著國民黨重新擁抱及連結公民社會。國民黨要重新從公民社會中,奪回國家與社會發展路線之話語權及主導權,從被動消極轉向主動積極。
再者,阻礙民進黨藉「大罷免」取得完全執政,或可挫敗民進黨運用「選區四分之一民眾」支持即通過罷免的低門檻。綠營算計,只要在重新改選的區域勝選,取得超過二分之一席次即可完全執政,改變朝小野大的被動局面。此次民眾抗爭效應,可降低民進黨意圖完全執政的機會。
最後,凸顯司法獨立及公正問題。由二大反對黨動員民眾抗議司法不公,凸顯民眾對司法獨立、公正角色之疑慮;面對民進黨主政後的壓制,使得原本在總統大選中分裂的藍白重新組合起來。儘管藍白對倒閣議題看法不一,但在「反惡罷」議題上頗為一致。
當前國民黨政治菁英們,不僅面臨地方首長、立委民代等恐被停職;且在「反惡罷」運動中,不僅宜蘭縣黨部連署書被扣押、基層志工遭搜索,甚至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也已遭羈押禁見。至於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被司法關押,則是民選總統候選人及六都市長卸任後首例,民調顯示民眾對柯案是否受到公正審判,持兩極化意見。
如同台大前校長管中閔高喊「台灣人民站出來!」展現絕大多數人民反獨裁、要和平期待。面對綠營發起「大罷免」,在危機意識下催出集體政治動員,激勵更多藍白營及中間選民支持者出來投票、降低大罷免影響。
賴清德主政後,不僅被批判運用司法手段整肅政治異己,同時汙名化主張兩岸和平交流者為「親中賣台」、「在地協力者」,以此做為「大罷免」的正當性藉口,這恐將惡化台灣政黨政治、挑起族群對立、扭曲國家認同。在這樣治理下的社會,不但更難有「台灣共識」,反而是一個充滿矛盾、對立、及衝突加劇的斷裂社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