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裡 母親教給我的最後一課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等人在研究「悲傷」情緒時發現,人生至痛莫過於面對父母死亡,尤其是經歷母親的辭世,無論事隔多久,都是許多人難以抹滅的記憶。
今年母親節,也是筆者首度失去母親的日子。數月前,家母因雙腳腫脹,送醫檢查,被診斷出癌症末期。一向身體健朗、行動自如的她,面對突如其來的宣判,第一反應是「給我安樂死」。這位自小受重男輕女之苦,卻崇尚生活上「經濟自主、身體自主、情感自主」的二戰世代,從小便教導兒女、尤其是三個女兒靠讀書習得一技之長,爭取經濟獨立。在近九十年中,參與了台灣如何從日據到戰後百廢待舉中站立的歷程。
她國小畢業後即隨養父在市場賣豬肉近半個世紀,孝順父母、照顧親友、撫養五個子女完成大學教育、甚至靠獎學金出國留學。明理的老人家,更靠身教吸引子孫歸家探望。生病前常常單獨騎車穿梭大街小巷,不時搭公車去參加老友聚餐,還每日收看股市行情與國內外新聞,以一一一五高點出售護國神山的股票,並捐出部分做獎學金,遺愛人間。
從家母最後的三個月,筆者發現原來面對親人生命的臨終過程,還是充滿亂與不安!哪怕這段期間經歷了如何輪流照顧?去哪裡求醫?要治療或採安寧療法?怎樣申請長照與聘請外籍看護?由誰負責定期回診與醫生商量?在家人意見紛紜中,誰來整合與情緒安撫?尤其過程中,又經歷老人家夜裡起身摔倒,與進食嗆到等意外,照顧病人真可謂如履薄冰、步步為營。
在國內安樂死尚未合法化之際,家母用她最後的生命,見證了:人到最後仍有一段奮鬥歷程要走!儘管,她早已在健保卡上註記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但是當她躺在病床上無法決定去留時,子女在不敢放手之際,只能對外尋求醫療援助,進行溫和口服化療與健保標靶治療等,期望奇蹟出現。後來因為進食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送醫急救後,筆者親眼目睹家母臨終的過程,如:五日無法進食、兩日難以排尿、屢屢出現幻覺與囈語,不斷出現小時候上學用的日語,對故人呼叫,眼睛睜大無法聚焦,嘴巴難以閉合與口水外流,嗜睡與不再清醒。最後,呼吸時發出咳痰般的咕嚕聲等「瀕死徵兆」。
當時,在安寧醫療人員指示下,了解人到最後只剩下「聽力」。於是,臨終前在她耳邊放喜歡的音樂,輕輕安撫她的額頭與說感恩的話。握著她逐漸冰冷的手,眼見心跳儀上的血壓下降,心率波動幾分鐘,期間出現老人家嘴角蠕動似想說話的迴光返照現象…。
於是今年的母親節,和許多人一樣,只能期待母親入夢!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