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十講雙面刃 賴總統叫停也好

台灣民意基金會對大罷免民調顯示,不同意罷免百分之四十七點七已壓過同意罷免百分之三十六點九。賴總統原規畫以十場演講闡述其治國理念,並於大罷免前夕舉行完畢。現已完成四場,然第五講及第六講則因颱風接連取消,後續場次時程或轉型形式尚待安排,也有可能如外傳的「無限延後」。弔詭的是,一場自然界颱風災難雖暫緩團結十講,卻可避免十講持續加足馬力、恐對賴政府產生一場政治海嘯。
賴總統面對台灣社會三黨不過半現實,分立政府、社會對立、國族認同嚴重分歧;及與中國和平崛起趨勢,對台極限施壓、美國政黨輪替後對台政策不確定性及疑美論增加等挑戰。賴面臨政治大罷免、國家治理困境及國族建構政治工程,提出十講作為其核心政治論述,卻模糊化大罷免焦點,滋生雙面刃效應,實得不償失。
十講雖僅進行四講,卻充滿賴式的歷史責任與使命政治;這種歷史框架,回歸競選總統時倡議「民主及獨裁」二元對立的價值建構及選擇,可謂是賴個人政治思維的核心。也因其爭論反而刺激藍白聯盟緊密合作。
首先,折射出賴政治性格及國政治理理念。這套論述體現賴人格特質,為「價值優先+理性訴求」的延伸;反映其將國家治理視為道德高地與歷史使命的理念,呈現高度意識型態化及去中國化,故有雜質說及界定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
其次,充滿雙面刃效應。雖助於建立歷史定位與國際信賴之正面效應;但在選舉政治與網路輿論中,難以達成高效的「情感動員」與公眾共鳴。未來若真要提升十講的政治實效,必須更加貼近公眾語言,強化其親近性,更轉向生活化、圖像化。
復次,政治論述工程難以為繼。前四講存在形式理想與治理實效間的巨大鴻溝;原十講試圖開創具歷史縱深,國家治理及建造、黨價值傳承之論述軸線。但當前台灣社會對立,國家認同破碎化,國會結構日趨對抗化趨勢下,若未轉換形式卻繼續推動,恐反促進藍白團結;未來若持續每講,都能應對應具體政策方案與標的群體,結合公民論壇、校園巡講、地方座談等形式,才能有效促進政府及民間對話。
最後,輿論宣傳效果有限。賴語言使用偏向書面化、學理化,難以與一般民眾形成情感連結及共鳴,也無法讓前四講與大罷免產生共振效應。尤其是主題高度抽象化,如「民主深化」、「轉型正義」、「國家安全」概念語詞,難以對應公眾生活及民生經濟議題。
十講本為大罷免進行輿論造勢及鋪陳其正當性,也為未來國家治理創造意識形態及政治正確,卻因若干歷史敘事錯誤、考證不周,雜質說引發政治清算論爭議,致其效應適得其反。其訴求易被解讀為單方論述,被反批為團結綠營、分化全民,也飽受團結十講變成「分裂十講」批評。更且,十講選擇在大罷免前推出,產生時機錯置與節奏失衡、模糊焦點困境,反讓原本鬆散的藍白及中間選民因共同危機而凝聚,促進其投反罷免票動力。
現暫時停講或轉變形式,或可避免歹戲拖棚、有利降低反罷免支持度,卻也是賴總統不得不然的理性選擇。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