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珍惜民主的最後一線希望
賴總統上任才一年多,就已經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其實在總統選舉與立委席次雙少數的情況下,以總統擁有的資源以及政治的高度,他應當發揮調和與妥協的雙贏策略,黨政大權仍然可以牢牢掌控。但是他卻選擇直球對決和凡事都要贏方式,終究被個性決定了命運。
要知道,從他當選之日開始,他就必須扮演好總統的角色,減少個性對角色的干擾。
美國前總統雷根在競選之前,還曾誓言要在當選之後恢復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反映出他個人對我國的偏好,但是當選之後就以美國國家利益為最重要考量,最後更與中國大陸簽署了限制對我軍售的「八一七公報」。
執政黨大罷免大失敗的原因顯示,選民已經厭倦了政治極化產生的社會衝突,少數以「抗中保台」的罷免成員極端言論與行為,已被唾棄。八月廿三日尚有七名國民黨籍立委的罷免投票,不過綠營的氣勢已衰,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應該不會改變。
民進黨政府經常宣稱現在是對美關係最好的時刻,但是最近前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發表「台灣如何失去川普」一文,指責民進黨政府無視當前美國思潮的轉變,仍然在強調與執行多元、平等與包容的進步價值觀,並且堅持廢核的政策,與川普新右派MAGA的理念背道而馳。
民進黨一向認為台灣在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競爭中,占有關鍵的地位,尤其在美國對抗中國大陸過程中更為不可或缺,美國絕對不能丟掉台灣,會在中共武力犯台時援助台灣。因此推動進步價值的政策,無損我不可撼動的戰略地位。
其實這篇文章道盡了大國為所欲為的霸權心態,也顯示出大國怕被小國拖下水的憂慮。川普政府的為所欲為,就是要讓美國獲利,如何與中國大陸達成利益最大化的協議,才是川普最重要的考量。
在這過程中,必須避免干擾美國獲利的行為,因此川普不同意賴總統過境紐約、要求我增加國防經費、增加對美投資,同時要避免被捲入兩岸衝突的困境,對美國而言,台灣可能不會被當作交易的對象,但是絕對要擁有掌控的能力。
在此格局下,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新加坡前外長表示,搞好兩岸關係,東協就是台灣的天下,一語道破改善兩岸關係的關鍵作用。但是賴總統在去年就職演說,卻極具挑釁的宣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大罷免之前又開始「團結國家十講」,徹底切割台灣與大陸的連結,對此大陸必須做出反應。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最近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對台灣的主權」,兩岸關係定位的表述已經沒有模糊的空間。由此,在大陸仍然堅持和平統一的政策時,最令人擔心的是被迫做出對台用武的選擇。
從大罷免的結果看來,我們的社會還有矯正極端、自我修復的能力,我們的民主還有一線希望,在明年的縣市長選舉與二○二八年的大選,還要做出與反對大罷免相同的選擇。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